|特稿|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博物馆人翻出了他们压箱底的故事( 二 )


同样 , 如果没有开展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没有那位拾荒者的主动报告 , 战争中被毁掉的炮耳、被炮弹堵死的炮膛 , 被封住的点火嘴 , 将无从见证 。
在挖掘出土现场 , 人与历史之间隔着最薄的一层 。 万娟更珍惜这样的时刻 , “让更多人看见这些文物 , 让民族精神得到传承 , 让物尽其用 , 就是我们的职业快乐所在 。 ”
文物捐赠:
千件捐赠与几封未寄出的捐赠证书
在东莞市博物馆保管部办公室里 , 一本褐色封面的硬壳书 , 因为多年翻阅 , 书脊已有松弛 。 这是2014年出版的《东莞市博物馆藏捐赠文物》 , 时任莞博保管部主任的杨晓东是这本书的主编 。
书中挑选、记录了164件文物 。 和杨晓东采访后才得知 , 这些只是莞博馆藏捐赠文物的冰山一角 。
“我在莞博的这些年里 , 每年都不停地有人捐赠 , 这是我非常震撼的 。 ”杨晓东介绍 , 到今天莞博馆藏捐赠文物已达2532件(套) 。
|特稿|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博物馆人翻出了他们压箱底的故事
本文图片

1988年 , 蒋建国捐赠的蒋光鼐使用过的礼帽 。
平时 , 杨晓东经常开玩笑说有那么多捐赠是因为“风水好” , “蒋光鼐的家属一共给我们捐赠了三次 , 1988年时捐赠了24件(套)他的生活用品 , 2018年捐赠了55件(套)文物 , 2021年又捐赠了50件(套)书画作品 , 三次捐赠中不乏徐悲鸿、齐白石的真迹 。 ”同样大规模的捐赠还发生卢子枢的后人中 , 卢子枢的后人先后捐赠了两次 , 第一次捐赠了90多件(套) , 第二次捐赠了353件(套) 。
来自大家的捐赠撑起了馆藏捐赠文物的品质和规格 , 但让杨晓东同样记忆深刻、心里颇为感动的还有普通市民的捐赠 , 捐赠者中不乏外来务工人员——这是东莞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色 。
2007年一位来自广西的外来务工人员 , 把开挖土机挖出的65件恐龙蛋化石 , 分三次先后捐给了博物馆;2009年12月来自湖南怀化的外来务工人员向吉电捐赠了2件战国铜箭镞……
|特稿|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博物馆人翻出了他们压箱底的故事
本文图片

2007年 , 广西籍务工人员捐赠的恐龙蛋化石 。
通常情况下 , 杨晓东会收下来 , 让捐赠者留下姓名和电话 , 以便后续回寄捐赠证书 , 有时出于感谢还会自己掏钱请客吃顿饭 。
但有几次 , 这些捐赠证书却没能如约寄出——
杨晓东记得 , 有一天 , 一个西北来的务工人员 , 背着自己在新疆挖土时挖到的古生物化石来找他鉴定 , 而后把半个书包的化石全部捐给了莞博 , “我让他留下联系方式 , 他说他的电话是外省的 , 来这边就不用了 , 因为要漫游费 , 对他来说话费太高了 。 ”
“等我找个工作 , 有新号了再给你 。 ”随后 , 捐赠者留下了工厂地址和名称便离开了 。
那年春节 , 杨晓东想邀请他一起吃团圆饭 , 便打车去工厂找他 。 可未曾想到 , 捐赠者在工作一两个月后就离开了 。 “那就找不到了 , 证书也没办法给到他了 。 ”这是杨晓东心里的遗憾 。
从前 , 莞博的捐赠是没有门槛的 , 杨晓东只说了一句话 , “唯一门槛的就是不要假的 。 ”考虑到很多市民或者来莞人员捐赠的物品 , 都含有东莞的历史 , 总有一些自己的故事可以叙述 , 而莞博作为东莞市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 所以从前对这些捐赠品都悉数收下 。
“回顾莞博85年的路程 , 每个阶段值得铭记的历史画面 , 都凝聚在一次次捐赠义举中 。 ”2014年12月 , 杨晓东回顾起捐赠的点滴 , 在书中写下了这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