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博物馆人翻出了他们压箱底的故事( 三 )


时至今天 , 杨晓东还是想办一个全捐赠文物的展览 , 用捐赠文物讲述东莞历史 , 讲述东莞人民捐赠的义举和无私的精神 。 虽然展览还未能举办 , 但他依然表示:“有机会时一定要做 。 ”
文物征集(其一):
尽人事、听天命 , 好文物可遇不可求
时间来到2015年 , 研究生毕业的郑颖进入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工作 , 回忆起当时的日子 , 很多事情都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模糊——但她清晰地记得入职后参加的第一场文物拍卖会 。
那年秋天 , 广东崇正2015年秋季拍卖会举行 , 新手郑颖和两位同事前往广州征集文物 , “那时候刚入行 , 什么都不懂 , 更多的是紧张 。 ”举牌、喊价、敲定、签字……流程结束后 , “突然意识到这个文物是我们馆藏了 , 这种感觉特别不真实 。 ”
|特稿|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博物馆人翻出了他们压箱底的故事
本文图片

2015年 , 袁崇焕纪念园在拍卖会上征集得的《袁督师集附录》 。
据她透露 , 这一次拍卖会征集得民国精刻线装《袁督师集附录》《衰烈录》《张文烈集》三本 , 尹守衡著清代东莞图书馆刊本的《明史窃》一套 , 此外还有南海康有为著光绪十七年万木草堂刻本《新学伪经考》等 。
郑颖还讲述了文物拍卖背后的故事 。 所谓的文物拍卖不是简单的喊价成交 , 在拍卖前 , 文物征集小组还需要将选定的文物名单列出来 , 联络广东省鉴定站专家进行鉴定 , 鉴定站会给出相应的价格区间 , “如果拍卖时文物价格超过最高区间 , 我们大概率会放弃 。 ”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燕玲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文物拍卖 , 她依然认为:“文物是具有稀缺性的 , 可遇不可求 。 ”
可园博物馆副馆长林臣勇介绍 , 可园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是通过购买、捐赠、划拨等方式获得 。 近年来 , 可园通过文物征集 , 收藏了不少珍品 , 从2004年新馆筹建之初的1000多件(套) , 到现在已经有12669件(套) 。
|特稿|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博物馆人翻出了他们压箱底的故事
本文图片

2005年 , 可园博物馆购得的《清居廉十二花神册页》 。
其中 , 2005年初以拍卖方式购得的《清居廉十二花神册页》 , 在林臣勇和张燕玲眼中别有故事 。 “这应该是东莞市第一次以拍卖方式征集来的文物 , 也是我们新馆筹建时的一件重要文物 。 ”林臣勇说 。
一番紧锣密鼓地准备后 , 《清居廉十二花神册页》最终在最高限价下按规定程序拍卖购得 。 “拍到这件文物 , 我们感觉非常满足 , 因为获得了一件宝贝 。 ”林臣勇笑着说:“文物征集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 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 拍卖过程中需要讲究办法 , 需要团队合作、分工负责 , 时刻保持冷静 , 尽量避免‘斗气’ 。 ”
文物征集(其二):
成人之美 , 让文物找到最适合的“家”
谈及文物征集的过程 , 林臣勇感慨万千 , “遗憾肯定是有的 , 有时就是‘阴差阳错’ , 最后得不到某件藏品 。 但看到征集回来的文物展陈在观众面前时 , 其实是特别开心的 , 因为文物本身就带有故事 , 观赏文物就是和历史对话 。 ”
在本次采访中 , 东莞多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个感人的征集故事 。
在拍卖现场 , 同一件拍品往往会被不少人看中 。 “但是拍卖过程中 , 只要我们在场 , 东莞的民间藏家一般都不与我们竞争 , 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 , 我觉得这是东莞市民对博物馆建设的一种支持 。 ”张燕玲回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