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朱长云书法: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朱长云书法: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参观“上宅文化遗址”)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宅遗址”!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宅遗址”! 上宅遗址,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六七千年,主要分布于北京地区东部氵句河流域 。 上宅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空白,在我国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上宅文化必将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增添重要的一页 。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上宅文化陈列馆)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上宅遗址是北京东部新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遗址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还出土了一些动、植物标本 。 这些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的生活习俗、社会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聚落的形成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上宅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充分肯定 。 国家文物局拔专款,由市文研所和县文管所组成发掘队,从1985年5月开始对遗址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 。 发掘工作依正南北方向,以坐标法统一布方,先后共发掘5M×5M探方140个 。 至1987年底,总发掘面积为3500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较好的约700平方米,均分布在台地的一道天然沟内 。 发掘结果表明,这道灰沟内的器物埋藏非常丰富,可是由于长期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遗址中所揭露的只剩下这道自然沟的尾端,最丰富的文化堆积已不复存在 。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志愿者讲解员王梦涵老师在进行讲解)
十几年来,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期较早阶段的遗址和遗存,如:河南裴李冈、河北磁山、辽河中部的新乐下层、内蒙古兴隆洼、津塘地区蓟县、围坊、迁安安新庄,还有以前发现的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 。 但自古以来,作为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交通枢纽的北京地区,是否有与其年代相近的古文化遗存,一直未能确定 。 上宅文化的发现和确定,把北京地区与周围新石器文化的源流、体系类型和相互关系的探索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2022年4.18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
本文图片

(上宅文化陈列馆张盼老师介绍馆藏并与文化向未来文保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朱长云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