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张旭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草圣”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其狂逸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后世极高的评价 , 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 。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不过诗歌作品的影响力就没有书法那么大了 。

桃花溪张旭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文章插图
他的诗歌大都分散收录在各书中 , 《桃花溪》就是很棒的一首 , 由于张旭写下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唐朝由盛转衰期间,社会各阶级矛盾凸显,繁盛时的美好已然在快速消退,诗人有感而发 。再加上唐朝很多诗人受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张旭也是其中之一,因而《桃花溪》的意境和思想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
《桃花溪》的创作也受到了诗人书法心境的影响,而绘画与书法亦有着相同之处,于是品读这首诗,会发现诗歌呈现出了一副绝美的山水画 。年代已然久远,很多书法作品都已失传,假设可以看到张旭写下这首诗的手稿 , 那么肯定会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书法的绝妙和诗中蕴含的山水画 。
桃花溪张旭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文章插图

隐隐飞桥隔野烟 , 石矶西畔问渔船 。
诗歌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写出了远望之景,视线所及,会影影约约看到一座桥,桥之间有云雾缭绕 。诗人巧妙地将动、静之景进行了转换,说看到的桥像是飞起来一样(静桥变动),云雾却静止在了桥后(动云变静),云与桥浑然一体 。此处与《桃花源记》中的“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有着相似点,两位作者都是望见了山,只不过视线和山的高低不同罢了;也都是寻找到了一处绝佳的世外桃源,是作者心中理想所在,空灵梦幻 。
诗人经过了一番陶醉 , 从远望“影影”到“石矶西畔问渔船”,进入了探查阶段 。诗人看向清澈的溪水,轻轻撞击河边凸起的岩石,轻轻摇曳的渔船,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跑去询问轻摇小船的渔人 。因为之前视线中看到的美景,才有这一句的“问” 。此时诗意又贴近了《桃花源记》中的“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有溪水有渔人,画面产生了重叠 , 而这重叠却正是诗人内心的向往所在 。
桃花溪张旭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文章插图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是诗人所“问”之事 , 桃花整日随着溪水漂流,流出清溪的洞口在哪一边呢?现实中的河流是否有桃花漂流,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知道 。即使有 , 那么桃花一定是从某一个洞口之中漂流出来的吗?我们也并不知道,或许诗人也不知道 。
【桃花溪张旭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这里的洞口,也正是《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所指的那个洞口 。因此不难知道,此时是诗人的幻想,他见到如此优美的景致,便想到了陶渊明所营造的那个世外桃源 , 可见他对与世无争、祥和幸福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我们知道陶渊明营造的世外桃源在现实中是很难存在的,张旭借《桃花源记》也散发出了一种向往而不可及的无奈和愁苦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所差异,一个人对美好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放弃的,即使外界环境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
在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下,每个朝代都会有起起落落,而古代的文人面对这种起落,会分为两种思想 , 一是积极应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局面产生改变,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诗人;二是采取避世态度 , 归隐山野,远离世俗纷争,这些人大多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派诗人,从《桃花溪》可以看出张旭也有着这样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