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具体如何理解这句话?

看过很多人解释这个问题,越解释越高大尚 , 而且用的都是范仲淹想不到的词,什么大境界,忘我思想,豁达超脱,所有能用上的好词都用上了,凭空想象,主观臆测,就是不看范仲淹的原文,不根据原文逻辑,你怎么可能知道写的意思?
《岳阳楼记》是滕子京建好了岳阳楼 , 邀请远在外地的范仲淹写一篇岳阳楼记,肯定在邀约函中介绍了新修的岳阳楼,才有范仲淹对岳阳楼的描写 。
范仲淹一开篇就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重修岳阳楼……" 。写文章讲究前呼后应,不可能开头提一句滕子京,后面就没滕子京的事了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后一大段,都是在赞美滕子京 。说滕子京都混成这个样子了,还想着修岳阳楼,是不以物(岳阳楼)喜 , 不以己(滕子京自己)悲 。说滕子京是据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象滕子京这样的人(微斯人),现在不多了 , 我要向谁学习呢?当然要向滕子京学习和致敬 。所以滕子京会对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大加赞赏 , 让它千古流传,我们现在的人也会学到,也会觉得应该向滕子京学习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是说滕子京修建岳阳楼不是喜欢盖大楼,是文化传承 。不以己悲是自己被贬职了,还政通人合干事业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具体如何理解这句话?】“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为外界事物或环境而喜欢,也不因个人的得失而悲伤 。这既是解释前面提到的“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原因 , 又是写作者的处事态度 。就是说不因为环境的好坏或个人得失而高兴、悲伤 。喜也好,悲也好,都该是先天下而后自己 。要象“古仁人”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 则忧其君”,在朝为官就该关心百姓;在野为民,就该忠君报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