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代诗歌 如何写好一首诗歌成为优秀的回答

如何写好一首诗 , 看是简单的问题 , 其实最难回答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但从古至今,能写好诗的人很少做如何写诗的说教 , 而专事诗话和词话的大家,似乎又难见好诗传世 。这个现象显而易见 , 至少说明写好一首诗,是很难用理论去指导的……
我到是愿意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学习写诗的初学者,一点帮助 。
写诗,意境为第一,这是我的坚持 。为何要有这个坚持呢 , 这就要知道诗歌的形式美是不断变化的,代代都有不同;而诗歌的内在美~我称之为意境的东西,却始终固执地贴合着人类的基本情感,并被人们的主流审美标准所决定 。所以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不管诗歌的表现形态如何变迁,其内在需要具备的品质都是相对恒定的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写诗是否押韵 , 是否采用格律体,就不应该成为第一考虑因素 , 也最好不要拘泥于此,止步不前 。
每一首诗要有明确的意象,不能有意象矛盾的情况发生 。比如写竹,一旦写出“自虚其心真君子,生死有节大丈夫”这样庄重的诗句,就不能又写“腹内空空枉自高 , 一生难得一次花”这样调侃的语句 。
意象的选取要为人们所常见 , 比如山水 , 比如花木 , 比如日月,比如季节,比如爱恨 , 比如情仇,比如虚实等……尽管可以由实到虚,但必须要有人们的常识所能理解的存在形态,不能自己臆造不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的意象强迫读者接受 。目前被广为诟病的一些诗词,作者写就作品后送达读者,读者却一头雾水,不知作者表达的什么意思,其内在的原因正在于诗歌的意象不明甚至欠缺 。
意境要超越文字的局限,要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是一味的把本来深刻的思想肤浅化,口水化 。比如我们写作一首怀念去世母亲的诗歌,有的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去写母亲为她做过的奉献,这当然也是很感人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诗歌就是肤浅的,原因在于他在表现自己失去母亲的内心的悲痛方面,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不好 , 写诗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攻关,就是要炼意,直到表达出自己的悲痛,感染到读者,方为成功……我在母亲去世后,也写过一首怀念母亲的诗歌,在作了必备的铺垫以后,我在诗歌里发出悲痛的天问:
没有妈妈
怎么才能够
回到家里
没有妈妈
怎么才能做
幸福的人
诗歌有此二问,作者内心的悲痛,以及对母亲至高的评价,已经无需多言 。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恋人之间,情在而身分的情况非常多见,怎么表达那种偶然相遇,四目相对的内心波澜呢?我在我的《相遇》一首短诗里面是这样形容的:
我躲避着你的目光
用心去接受你的凝望
你依然给我的微笑
风干着你眼睫的泪珠
我们的甜蜜
是河水对卵石
清澈而细致的滋润
物语人间
你在身边
让我心里
是装着花儿满满幽香的
空空的提篮
在诗里 , 我用装着花儿满满幽香的空空的提篮,这样一个经过高度提炼的意象 , 去表达着一个故人在心却不能牵手的意境,很有陆游偶遇唐婉的内心情结在,是很美的 。读者很容易被诗里的美和浓烈的凄婉气息所打动 。
除了意境,诗歌应该有比较像样的外在形态 。目前很多诗词大家,在作品里分行随便,段落不清,读者要找到朗读的音节和顿挫都比较困难 。这不好,这是我比较有看法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新诗内在的韵律感是应该具备的,诗歌应该给朗读者提供一个明确的朗读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