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技术|AR文旅进行时:看见历史,把玩文物( 三 )


早期的文物AR建模并非一帆风顺 。 十三行博物馆遇到了资金与技术的双重限制 。 作为区级博物馆 , 十三行博物馆预算有限 , 馆藏5000件/套文物 , 做AR导览时只能先选30件/套进行AR识别和数字化建模 。 选出的展品还需要具有相对简单的表面 , 像非常精细的牙雕和抽丝的扇子便难以实现建模 。
2020年 , 中国博物馆总量跃居全球前五位 , AR导览有了新突破 , 良渚博物院与Rokid合作研发的AR眼镜导览正式上线 。 参观者的选项不再局限于语音或人工导览 , 而是可以沉浸式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
这套导览系统足足打磨了一年多 , Rokid文旅展陈事业部商务负责人张华云告诉南方周末 , 软硬件在运营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迭代 。 这款眼镜支持离线语音识别 , 并把传统的人工、视频讲解无法还原的历史场景进行了复原再现:“2020年我们完成了‘从零到一’ , 2021年我们大概合作了50家头部博物馆和5A景区 , 达成‘从一到十’ 。 2022年我们基本上会覆盖绝大部分头部的博物馆跟景区 , 实现‘从十到一百’ 。 ”
Rokid与云观博合作的苏州博物馆AR眼镜导览在2021年国庆节第一天上线 , 原有的语音导览装置与几百副AR导览眼镜分别位于左右两边的服务台 。 节日期间 , 租用AR导览眼镜的订单量达到了一天几百单 , 而原先的语音导览租用订单量下降较多 。 张华云介绍 , AR眼镜在文旅场景中使用最多的是亲子家庭以及情侣 , 其中少儿的喜爱度很高 。
ar技术|AR文旅进行时:看见历史,把玩文物
本文图片

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的古罗马文物特展上 , 参观者佩戴RokidAR眼镜回顾文物历史(概念图) 。 (受访者供图/图)
更高级别的“开放”
2022年5月9日 , 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了博物馆新定义的两个最终提案 。 提案将在8月举行的国际博协布拉格大会上进行最终表决 。
相较于上一版定义 , 两个新提案都增加了对“包容性”“可持续性”以及公众“可及性”的强调 。 博物馆的边界正越来越宽 。
在圆明园遗址看完大水法AR复现后 , 一位小学生问丁二锐:“我用自己的手机也能看到吗?”
在很多人看来 , AR属于前沿技术 , 离自己很遥远 , 需要昂贵的设备 。 但丁二锐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 实现“增强现实” , 把额外信息附加到眼前 , 有两种最基础的途径:购买AR头显 , 或者直接使用手机屏幕 。 百度AR部门选择的是后者 , 通过努力 , 让不同处理器芯片的手机都能使用相应功能 。
“我们希望用户能感受不到技术 , ”丁二锐告诉南方周末 , “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 , 如果能被感受到 , 就证明还有发展空间 。 ”
“到2025年 , 将有75%的全球人口成为AR的频繁使用者 。 ”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与社交软件Snapchat母公司Snap发布的《2021年消费AR报告》提到 , 依据之一是拥有AR功能的呈现优势显著 , 其所提供的视觉内容是非AR呈现的两倍左右 , 有助于加强使用者的反馈 , 提升使用者的记忆 。
手机AR能让更多人拥有体验这项技术的机会 , 被不少AR文旅项目采用 , 这与博物馆新定义提案中的公众“可及性”不谋而合 。
然而 , Rokid坚定地选择了AR眼镜赛道 。 AR眼镜导览同样呼应了博物馆新定义提案 , 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种类的文物体验 。 张华云表示 , 这是公司内部的共识:手机AR只是过渡产品 , 没能解放双手 , AR眼镜最终会占据绝对领导地位 , 当AR眼镜发展成一体机后能成为下一代的交互平台 , 有取代手机的可能 。
AR眼镜的实现技术比手机复杂许多 , 追求的是突破二维的呈现效果 , 希望让使用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叠加到真实空间中的虚拟元素 , 让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实现无缝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