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12个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拥有省级非遗项目数全省第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黄宙辉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通讯员提供
近日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共计115个项目 , 其中新增项目43项 , 扩展项目72项 。
广州市申报的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狮舞(广州醒狮)、鲤鱼舞(从化水族舞)、粤绣(广绣)、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广式腊味制作技艺、凉果制作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中医诊疗法(肌骨同治疗法)、针灸(岭南飞针疗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二天油制作技艺)、广府饮茶习俗、端午节(车陂龙舟景)等12个项目被列入第八批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至此 , 广州市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数量已达95项 , 继续位居全省首位 。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广府文化的核心区 , 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近年来 , 广州一方面继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认定工作 , 挖掘优秀项目 , 推荐其列入各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拓展非遗保护的广度;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现有项目的保护力度 , 通过出台政策、法规 , 建设非遗街区、非遗工作站、传承基地等平台以及资金扶持 , 不断筑牢非遗保护的深度 。
日前 ,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 提出规范代表性项目管理体系 , 健全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体系 , 并加强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况及其保护单位的工作绩效评估 , 实施动态管理 。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接下来 , 广州将进一步加强本市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管理 , 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 ,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振兴 。
【链接】广州省级非遗项目“新丁”有啥看头?
1、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
|再添12个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拥有省级非遗项目数全省第一
本文图片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 , 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 , 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 , 乡土生活气息浓郁 , 是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 客家山歌伴随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演进 , 赋、比、兴手法可溯源至十五国风 , 歌词近似竹枝词 , 受到江南吴音的影响 。 明代就有客家人从粤东北辗转来穗 , 客家山歌也随之而来开始传唱于羊城 , 并融入广府文化特色 。 客家山歌在广州的越秀区、天河区、花都区、黄埔区、增城区以及从化区都有传唱 。
2、狮舞(广州醒狮)
|再添12个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拥有省级非遗项目数全省第一
本文图片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 五代十国后 , 随着中原移民南迁 , 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 现流行于广东、广西 , 以及海外华人聚居地区 。 表演可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 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 , 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 , 少狮即幼狮 , 憨态可爱 , 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 。 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 。 自古以来 , 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 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 , 必有醒狮助兴 , 长盛不衰 , 历代相传 。
3、鲤鱼舞(从化水族舞)
|再添12个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拥有省级非遗项目数全省第一
本文图片

从化水族舞是以模仿鱼、虾、蟹等水族生物造型和形态为主要内容 , 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间舞蹈 。 主要流传于从化区温泉镇草塘社 , 是从化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 , 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 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 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 草塘社因多处地方辟有水塘 , 周围长满丰美的水草 , 草塘社的地貌又恰似一条鲤鱼状 , 当地村民就有表演以鱼、虾、蟹为主体的水族舞队伍 , 逐渐形成了这一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 水族舞色彩丰富 , 形式多样 , 以往常被邻村相邀作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活动 , 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 常于春节、元宵节及庆祝集会组队表演 。 水族舞流传坊间200余年 , 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 深受人民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