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贪官如何能够善终?

很多人都厌恶贪官,历史上,只要有贪官的存在,很多都是民不聊生的 。然而,却有这样一个贪官 , 他作为一朝的开国功臣,没有被过河拆桥的皇帝斩杀,也没有因为贪财受到过一点处分,反而是越贪官越大,他就是西汉陈平 。难道 , 贪财竟然是他的护身符吗?

一个大贪官如何能够善终?

文章插图
陈平从小就暴露贪财的本性,后来几经跳槽,成为刘邦阵营中仅次于张良的重要谋士 , 最终官居宰相,位极人臣,实现了“得宰天下”的远大理想 。他是史上有名的宰臣,也是有名的贪财之士 , 但在他这贪得无厌的一生中,却从未因贪腐而受过哪怕一点处分 , 而是越贪官越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个大贪官如何能够善终?】我想 , 他主要是守住了两条底线 。当然这个底线不是道德的底线,更不是广大人民对官员要求的底线 。
第一条底线是刘邦的底线 。那个时代衡量一个官员的好坏并不是贪或不贪,而是他到底有没有水平,是真正的唯才是举,而不是德才并举 。尤其是开国皇帝,为了打败对手,便到处拉拢人才 , 只要你能为我所用,其他的事都可以放在一边,什么人品,什么道德,统统见鬼去——魏无知那一番话,真是一语中的 。魏无知能看出这些开国君主的思想,陈平难道看不出么?陈平并非一个不怕死的人,如果让他在财富与性命当中进行选择,他肯定会性命优先 。但他知道刘邦的心思 , 只要他能为刘邦贡献智力,刘邦就不会在意他这些人品方面的事 。况且刘邦在人品方面也不是什么好鸟 。起兵之前,他是亭长兼无赖 , 最大的爱好就是酒与色 。他这两方面的爱好连樊哙都觉得过分了——在入咸阳时,这个大老粗都还提醒他不要再那么肆无忌惮了好不好 。因此 , 当周勃在刘邦面前告发陈平之后,他在责问陈平时,根本就没有提到“偷嫂”的事 。
一个大贪官如何能够善终?

文章插图
陈平坚定地认为,刘邦离不开他 。而他也确实为刘邦解除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困难:
荥阳之困,让刘邦死里逃生;白登之围,再让刘邦死里逃生 。离间范增,使得项羽自毁长城,为大汉一统天下去掉一个劲敌;云梦之游 , 使得刘邦一举拿下韩信,再解大汉一场危机 。
在刘邦看来,这些金点子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于是,他就笑看陈平变本加厉地贪 , 你高兴了、心情愉快了,脑子就会更加好用了 。
刘邦心里另一个底线是:只要你不背叛我,只要你不跟我抢天下,我就不跟你为难 。最看出刘邦这个底线的汉初功臣只有两个人:张良和陈平 。张良最后以消极的态度来躲避刘邦,来个急流勇退 , 远离权力中心,得以独善其身;而陈平却舍不得远离富贵 。他就在刘邦眼皮底下,不断地贪,但永远不会暴露出一点野心来 , 让刘邦对他很放心,以至刘邦在临死之前还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难以独任 , 其实就是没有独当一面的领袖素质——这样的人是不会谋反的 。你让他当多大的官 , 他就当多大的官 , 而且只要刘邦想搞定谁 , 他立马就帮刘邦想办法 。这让刘邦觉得很放心,连吕后对他都很放心 。这两个人一放心 , 陈平就可以放心地发大财了 。
一个大贪官如何能够善终?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一些君主的人才观并不是什么德才兼备,而只是能为我用、不怀二心的就是人才 。这个底线,后来曹操的《求贤令》就说得很直接:“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其中“盗嫂受金”四个字指的就是陈平 。陈平那颗脑袋虽然聪明,但他做梦都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还被大汉的终结者曹操当成贤才的典型来吹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