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民间习俗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 , 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 。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重阳节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

重阳节的民间习俗

文章插图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 , 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据文献说 , “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
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 。西汉戴圣《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 , 见怪物,皆曰神 。”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 , 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 。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 , 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
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传说当时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 。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
辞青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清明)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如果说上巳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

重阳节的民间习俗

文章插图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 , 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 ,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