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枋头之战?此战对东晋与前秦带来了哪些影响?

晋攻前燕之战,又称枋头之战 。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起初势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时,遭遇到了前燕军队的殊死抵抗 。后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 。南归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归路,回到姑孰五万步卒仅剩万余人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 , 和大家一起分享 。
此战虽然发生地点不在枋头,但因为史书上习惯成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遂得名 。

如何评价枋头之战?此战对东晋与前秦带来了哪些影响?

文章插图
影响
东晋方面
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桓温败于枋头,望实俱损,他的地位开始转折 。但这只是情况的一个方面 。情况的另一方面,就桓温在江左积累权力的过程看来,第三次北伐以后,桓温才取得徐、豫,扫清进入建康的障碍,控制司马昱,使东晋朝廷一度成为“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朝廷 。因此,桓温第三次北伐又是他在江左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的顶点 。但也使得东晋几十年间再无力北伐 。
前燕方面
桓温的北伐对前燕的力量形成了一次相当的打击,但前燕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在枋头之战后不是励精图治,反倒是自以为是,不修政务 , 国内政治日益腐败 , “政以贿成,官非才举” 。前燕还自恃晋军已退,出尔反尔地拒绝将虎牢关以西之地给前秦做答谢,为后来前秦的伐燕之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借口 。另外由于慕容垂此战一战成名,受到了朝野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妒忌 , 也是慕容垂投奔前秦的前奏 。慕容垂一走,前燕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了 。
前秦方面
通过助燕击晋 , 稳定了北方的局势 , 实现了王猛设想中的晋、燕两伤而秦得其利的构想,为后来的伐燕乃至统一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王猛充分利用两国外交上表面和好的机会,利用各自途径积极收集前燕的重要情报,充分了解前燕的情况,加紧秣兵厉马,积极准备灭燕之战 。
如何评价枋头之战?此战对东晋与前秦带来了哪些影响?

文章插图
评价
【如何评价枋头之战?此战对东晋与前秦带来了哪些影响?】其实 , 早在桓温失败之前,前秦两位大臣之间的对话中,早有人预料到日后的结局 。前秦太子太傅问另一位大臣申胤:“桓温士众强整 , 乘流猛进,今大军逡巡高岸,兵不接刃 , 结果会如何呢”?申胤答道:“从桓温现在的势头看,似乎大有可为 。但以我的观点,他必定不会成功 。因为晋朝皇室衰弱,桓温专制其国,晋廷朝臣未必和他同心 。所以,桓温得胜 , 是晋臣不愿看到的结果,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阻挠其事 。同时,桓温骄而恃众 , 怯于应变 , 以大军深入,放着大好机会不加以利用,反而持重观望 , 欲图不战而取全胜 。如果日后晋军乏粮,军心摧沮,肯定会不战自败” 。申胤一席话,几乎是百分百预言了枋头之役 。因此,内部之间的三心二意不团结,是东晋群臣一直不能北伐胜利的最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