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评理查德·耶茨及其作品:在痛苦中感知普通人的悲伤和局限( 二 )


|文艺评论|评理查德·耶茨及其作品:在痛苦中感知普通人的悲伤和局限
本文图片

《哦 , 约瑟夫 , 我很累》以七岁男孩的视角回忆母亲为罗斯福塑像的一段周折 , 那位“崇尚贵族”的小镇姑娘 , 充满豪情 , 认为自己给罗斯福塑头像会从此成为名垂青史的女雕塑家 , 但是一夜成名的童话没有发生 , 那个因为尺寸太小而显得不伦不类的总统头像成为母亲一生的隐喻 , 她拼命挣扎 , 却一无所获 。 《问家人好》的叙述者是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年轻人 , 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 又相互怨憎、相互拖累 , 他离开了母亲 , 陷入一段焦头烂额的婚姻 , 在一筹莫展的时候 , 他却因为严重的肺结核得到一笔意外的“与服役有关的残疾补贴” , 他和妻子决定拿这笔钱去巴黎 , “去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
这两个短篇是耶茨披肝沥胆的告白 , 《纽约时报》书评人角谷美智子曾经分析过:“他让人感觉他在怀念自己的青春 , 然而论揭露当事人自欺欺人和面对失败的迷惑 , 他也是完全不留情面 。 ”他的文雅的笔调 , 事无巨细地捉住了尴尬、沮丧、不够体面的场景 , 毫不避开自己记忆里的黑暗地带和沼泽区 。 喝得太多的母亲跌跌撞撞倒在儿子的小床上 , “我挪到她躺过的地方时 , 我的脸马上往后缩 , 却不够快 , 碰到了她在那侧枕头上留下的一大口黏黏的东西 。 ”(《哦 , 约瑟夫 , 我很累》)母亲的存在让他有噬心的感觉 , “她喝酒太多 , 小孩子气 , 不负责任 。 我甚至不想看到她:小个子 , 背驼 , 穿着有品位但不干净的衣服 , 头发稀疏乱糟糟 , 一张脸上要么是闹脾气 , 要么是兴高采烈的样子 。 ”(《问家人好》)
他仿佛置身事外、事不关己地写着这些爱恨交织的场面 , 从私人的经历进入到普通读者了解的世界 , 谱成反反复复的哀歌:平凡的人们揣着浪漫的空想 , 消极无为 , 终于在昏沉的日常里沉寂下去 。
他既怀念青春 , 又揭露面对失败的迷惑
耶茨和契弗都被形容为“美国郊区作家” , 他们的写作是对1930到1960年代美国主流生活的保存 。 但他们制造了截然两种风格 。 契弗的短篇小说里有飞扬的技巧感 , 以及 , 他的冷幽默平衡了他的书写对象的沉闷和沮丧 。 而耶茨 , 无法跻身现代派作家的阵营 , 他的写法和价值观都是保守的 , 长达20年的时间里 , 他兢兢业业耕耘着一种似乎与时代脱节的文体 。 耶茨的小说本属于对读者友好的文本 , 它们具有朗朗上口的可读性 , 耶茨在简朴的行文中制造了缓流般推进的节奏 , 大巧不工 。
|文艺评论|评理查德·耶茨及其作品:在痛苦中感知普通人的悲伤和局限
本文图片

然而《恋爱中的骗子》之前 , 包括《革命之路》在内的耶茨的小说初版时都是卖不动的 , 大约因为它们脱离时代气氛 。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在1960年代末的一篇评论里分析 , 耶茨“呈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空洞的世界 , 他的人物没有得到机会也无法掌握命运 , 他们是无形的人 。 ”《纽约客》杂志曾给耶茨的经纪人发去一封退稿信 , 形容他的小说翻来覆去是“一些无意义的人的无意义的失败” 。 时过境迁 , 这句判词成了对耶茨变相的肯定 。
《本色女孩》苏珊厌倦了父亲 , 找了一个年龄是她两倍的男友 , 充当父亲的替代品 , 经历婚姻和育儿 , 她终于离开赝品的父亲 , 却也不可能回去做“父亲的女儿” 。 《探亲假》的小伙保罗去伦敦探望改嫁的母亲 , 他们分别已久 , 重逢的狂喜并未降临 , 紧张和怯懦让亲人重聚成为一出尴尬的戏剧 。 《恋爱中的骗子》里拿着富布莱特奖学金的年轻学者沃伦在伦敦陷入和风尘女子反复无常的纠葛 , 这段渗透了谎言的混乱关系最终以沃伦返回纽约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