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产品最根本的功能应是“寓教于乐” , 而不能只是“饱眼福”“供娱乐” , 应能使受众从中更深刻认识中国文物的丰富内涵 , 从而激发公众自觉保护历史、传承文化 。 笔者以为 , 当下文创最根本的还在于坚持“守正”——“寓教于乐”“乐中重教” , 亦即:适时进行文创热下的理性思考与回归 , 守“传播历史文化遗产”之正 , 守“传承优秀民族传统”之正 , 守“正向引领社会发展”之正 , 守“博物馆社会公益服务”之正 , 坚持回归博物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的本义 , 而不应仅仅成为博眼球、赚流量、吸粉丝、聚钞票的昙花一现的网红产品 。
有鉴于此 , 博物馆文创产品应更加注重内容附加值的打造 , 通过提升文创产品的叙事功能 , 使其能够生动地“讲故事”“谈古今” , 从而打造无墙的、口袋型的博物馆 。 比如 , 文房、日用、饰品、食品、摆件、体验类等实体产品中 , 加入包括相关文物藏品的文字、图片、视音频及三维信息等二维码 , 购买者在消费其实用性的同时 , 还可以额外获得更多的文化内容 。 虚拟产品 , 如App , 在展示形象的、动态的数字化文物的同时 , 提供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 , 包括文物本身的制作工艺、流程等 。 对于消耗类的产品 , 诸如食品、化妆品 , 以及体验类的考古盲盒等 , 可在外包装上多下功夫 , 精心设计 , 注入富含内容的二维码 , 把包装打造成值得收藏的独特艺术品 , 变“短期”为“永久”;更多关注中老年群体、农村地区的居民 ,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有更多闲暇时间 , 如果条件具备更容易成为博物馆文创稳定的消费群体 。 由此推出过程型、体验型、探索型、收藏型文创产品 , 促其由结果向过程、由静态向动态、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 通过使受众由旁观者、鉴赏者向参与者、动手者、收藏者的转变 , 经由“让受众动起来”从而推动“让产品活起来” , 最终实现“使优秀传统文化火下去” 。 简言之 , 爱好文创的博物馆受众拿到手中的 , 应当是一个带动参与、鼓励动手、启发思考、富于收获的极具活力的功能性产品 , 唯有如此的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活于乐、寓久于乐 , 方能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可持续 , 真正发挥博物馆“文化中枢”的作用 。
【博物馆|文创热潮中的“出圈”与“守正”】(作者:王运良 , 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
- |定西“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精彩纷呈,尽显“博物馆的力量”
- 国际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力量”,牛河梁在行动(五)
- 国际博物馆|【精彩回顾】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周掠影
- 博物馆|《抚州文旅》第八十七期
- |博物馆的力量 万物皆可NFT
- |许燎源博物馆:这场毕业展里,有令人目眩神迷的未来成都
- |博物馆日丨看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中国园林博物馆|观展|直播预告·“夏日云游”园博馆之走近“锦色”
- |福建的博物馆里竟有这些“珍宝”?!
- |石榴访谈|特色博物馆建设不能千篇一律 千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