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竹编匠人正在用刀具正在处理新鲜的竹子 。刘俊聪 摄
本文图片
竹编匠人正在编织竹筐 。刘俊聪 摄
本文图片
覃氏正在家门屋檐下编织竹筐 。刘俊聪 摄
中新网柳州5月22日电 题:广西“竹编村”传统非遗手艺受市场认可
作者 刘俊聪
在广西柳州市百朋镇怀洪村 , 几位村民正坐在自家门口娴熟地编制竹筐 。 成熟的竹子在他们手中经分篾、刮青、剖丝等多道工序后成为竹篾 , 一根根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的竹篾在他们灵巧的指尖来回穿插 , 不一会竹筐的雏形就显现出来 。
坐落于城市远郊的百朋镇怀洪村因荷花而闻名 。 每逢夏日 , 上万亩的碧绿荷花在水田中绽放 , 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 在荷池环抱的村落之中 , 有十几户手艺匠人仍然在坚持使用竹条编制着的鱼笼、鸟笼、莲藕筐等 。 在塑料制品普及的当下 , 这一传统技艺在他们灵巧的手中不断延续 。
竹编在该地有着300年的文化积淀 , 体现壮民族的造物精神和审美情趣 。 村中年逾70岁的覃氏 , 从18岁起便和父母学习竹编工艺 , 如今覃氏的手艺已十分精湛 , 她编织的竹筐美观大方 , 纹理整齐 。
“编织竹筐基本就靠一些简单的钢架和手眼经验 , 一般为家族口口相传 。 在过去 , 我们家家户户都编织这些竹制品 , 用来挡风雨 , 带餐食 , 甚至‘装’孩子 , 用处可大了 。 ”覃氏说道 。
20世纪80年代 , 正值竹编用品需求大增之时 , 竹编成为当地村民的必备手艺 。 在编织一定数量后 , 村民们往往会用三轮自行车载满这些竹编制品 , 远赴近30公里外的柳州市区售卖 。 “当时竹编制品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 虽然非常辛苦 , 但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 ”怀洪村村民小组长覃兆板说道 。
如今 , 随着市场上丰富多样的替代品出现 , 村中仅剩十几户人家仍在编织竹制品 , 且掌握竹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 , 能够独立完成竹制品编织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 。 但由于质量优异、价格实惠 , 这些竹制品仍深受市场广泛欢迎 。
“他们编的竹筐非常抢手 , 市场上基本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 这些竹筐主要销往学校、餐厅、宾馆等地 。 我们会提前和村民们联系订购 , 等他们制作好了就过来收取 , 每次收购约100对 。 ”来自柳州市区的竹筐收购商范长光说道 。
村民们在编织好竹筐 , 将在村中小卖部进行规整集纳 , 由范长光统一收购 。 根据手艺水平的不同 , 竹编匠人每日少则编织1、2个 , 多则十余个 , 并以每个12至15元的价格卖给前来的收购商 。 农闲期间 , 编织竹筐能够为这十几户人家带来一定经济收入 , 成为创收的途径 。
据了解 , 壮族竹编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 2016年 , 其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作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延续至今的社会生产生活用具 , 传统竹编见证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 并仍在当下发挥一定的经济价值 。
【|广西“竹编村”传统非遗手艺受市场认可】“竹编技艺既是我们本地文化的重要部分 , 也是村民收入的一个来源 。 对于非遗传承项目而言 , 这是一举两得的 。 ”覃兆板说道 。 (完)
- 文物|农民修房挖出“真龙”,专家闻讯而来,鉴定后,立刻申请驻军保护
- 博物馆|文创热潮中的“出圈”与“守正”
- |跨越千年来看你:走进敦煌壁画里的“动物世界”
- |定西“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精彩纷呈,尽显“博物馆的力量”
- 国际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力量”,牛河梁在行动(五)
-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 |“憋屈”的文物,3.5吨极品玉石打造,却被腌制咸菜300余年
- |夏季夜钓有三个上鱼“窗口期”,能连杆爆护,都在哪个时间段?
- 文物|金棺上的一个“蝴蝶结”,为何让4国专家不敢动?10年来依旧无解
- |花气袭人知昼暖,展现袭人的优点,为何贾政认为是“浓词艳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