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杀了犯言直谏的孔融,也曾杀了爱耍小聪明的杨修,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这位阿瞒先生气量不大,甚至睚眦必报 。这于曹操,是不大公平的 。他生当礼崩乐坏的汉末,最初,他像一个求上进的贫寒青年一样,只是不想让别人目为凡愚,希望建立名誉,最终,却以拯救天下自任,要垂名于后 。纵观曹操的一生,还是胸襟开阔的时候更多 。
文章插图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末尾,陈寿对曹操有这样一段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 揽申、商之法术 , 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 , 克成洪业者 , 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 , 超世之杰矣 。”
文章插图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 , 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 。这就是第一块《曹娥碑》 。这块碑早已散失,写得怎样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记述里去窥探了 。东汉书法家蔡邕去访碑,时值暮夜,蔡邕手摸碑文而读 , 阅后书“黄绢幼妇 , 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 。这是中国最早的字谜,后人还专设一谜格称为曹娥格 。关于这个谜语,还有一段曹操与杨修的佳话 。曹操和杨修一起见到蔡邕谜语,杨修率先猜到 , 曹操说你先别讲 , 我还没想到 。走了三十里,曹操说我知道了,你说下答案吧 。杨修说出谜底,曹操感叹:“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从这件事,可见曹操并非嫉贤妒能之辈,至于后来之所以杀了杨修 , 是因为杨修的小聪明已经触碰了他的底线 。
至于曹操杀了孔融,更是和这位孔门之后的好虚名而不切实际、好争胜而不切实用、好谏诤而混淆视听、好战争而志大才疏关系更大些 。搅乱人心,过分好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 , 所以该杀 。
文章插图
曹操的襟怀有多宽广 , 有意见流传既久的“烧信”事件可为一证 。据《三国志》记载 ,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袁绍逃跑时,图书车仗等物来不及带走 , 都扔了,曹操的亲信在翻捡这些图书的时候,发现书里夹着一些书信,是曹操手下的人暗地里和袁绍私通而写的,于是就把这些信拿给曹操看 , 曹操翻看了一下 , 内容多是赞美袁绍的,有的还表示要离开曹操投奔袁绍 。亲信建议曹操把写信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曹操不但没有那么做,反而命令把这些信全部烧掉 , 亲信大为不解,曹操笑着说:“那时袁绍实力那么强大,我都无法自保,何况大家呢?”曹操把这些信烧掉以后,那些曾写信给袁绍的人大为感动,从此以后死心塌地地为曹操卖命 。
文章插图
曹操视野开阔,广纳贤才 , 不仅自己帐下的旧部个个成才,凡是有能力的,不管过去是不是身边人都能视如己出,给一定的位置让他干事,在干事中把他们变成自己可靠的帮手 。开阔的视野和量才使用的弹性,使得曹操身边人才济济,也吸引了其他人才像水一样汇聚到曹操旗下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这样的器量,使得曹操最终能成就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 。建安十二年,曹操决心清除夷狄之患 , 北征乌丸,但遭到许多部属的反对,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 。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
- 曹操养子功成名就,刘备养子惨遭错杀,孙权养子是什么情况?
- 曹操割发代首的出处是哪?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
- 这些狂而真实的话,只有曹操敢说
- 袁绍为什么不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和曹操的最大区别就在这
- 吕蒙抓到关羽后到底该不该杀?吕蒙如果不杀关羽吴蜀能击败曹操么?
- 诸葛亮预测曹操败走华容道是真的么?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
- 三国时期曹操为何要给送鸡舍香,给太史慈送当归?
- 刘备在许昌暗杀曹操失败为什么还能从曹操手中逃脱?
- 曹操身边的谋士为什么大多数都来自颍川?
- 曹操杀杨修的真相是什么?这点上杨修完败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