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记》的文化背景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曲坛上名声斐然的杰出剧作家 。他笔下奇葩“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足为明代剧坛乃至中国、世界戏剧文化增光万分 。
在当下,倍受文学界和戏剧界关注的“临川四梦”,仍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 。在当今世界范畴的视野之下,文学研究逐步向文化研究这一大背景转移 。就汤显祖《南柯记》而言 , 倘若由文化背景切入,可谓是对“南柯一梦”宏观意义的剖析 。

《南柯记》的文化背景

文章插图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曾如此评价“临川四梦”:“其立言神旨:《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 。”这一概括可谓言简意赅 , 颇得精髓 。
《南柯记》中关于“佛”之引经据典极多 。佛理极多,前后几出尤甚,譬如第四出“禅请”、第八出“情著”、第四十三出“转情”、第四十四出“情尽”等,尤其借契玄禅师之口 , 大谈“因果轮回” , 大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非空非色”的佛理 , 宣传“冲破情障,立地成佛”等,多引经文 , 诘屈聱牙,如不解释单看字面意思,就今人而言,恐怕如坠五里云雾 。
【《南柯记》的文化背景】首先需要看到的是,汤显祖作为明代大戏剧家,他的剧作“临川四梦”在其生前曾风靡一时 , 引起过人们的重视和评论 。不仅在民间盛演不衰,到了清代 , 在宫廷里也是常演的剧目 。
且不说汤氏所谓的“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之《牡丹亭》,单说《南柯记》中的“花报、瑶台”等折,至今仍流传在舞台上 。由此窥见,《南柯记》在当时可谓“叫座”也“叫好”的戏曲作品,既得老百姓喜好 , 又受统治阶层欢迎 。
其次 , 需要考察佛教在明代的流行状况 。这便从文化背景方面进行研究阐释 。当时 , 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宗教尤为提倡,明代寺观满天下 。先是上层权威下的“宗教意识”渗透,继而便是身心的逐渐认同与虔敬,佛教文化自然在老百姓心目中成了崇尚的符号 。
而且,其时士大夫习气有二:非言道即谈佛 。汤显祖自是难以从中抽离 。更何况 , 在他年轻之时,已经接受佛道的熏陶 。在研读经典之余,他还与诸如达观一类的名僧交游 。
然而,《南柯记》中佛理的大量出现,也使得汤氏这一戏曲显得繁琐冗杂,不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比方说第八出“情著”,堆砌了不少佛典 , 甚至把天台宗的主要经典《妙法莲花经》中《普门品》整段抄录演绎 。
如此一出 , 观者却不明白汤氏意欲何为 。他倒像把自己胸中关于佛的虔敬倾尽托出 , 以至遗忘了戏曲主题的明确性 。无怪乎有将其归入“以梦幻宣扬宗教”的论断了 。
诚然,《南柯记》体现出明代儒佛教合流的思想,汤氏借用“梦”的形式,告诉人们所有的欲念或愿望都是虚幻的空无之“梦” , 而“梦”的结构形式正好体现了“空”、“无”二字,《南柯记》即是以此作为叙事的文化文法而展开来的 。

《南柯记》的文化背景

文章插图
另外,结合汤显祖生平经历的分析 , 《南柯记》虽从整体上看,含有佛教的虚无思想,但其中也隐含着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情结,在他身上 , 入世情怀与出世希冀始终交织在一起,若即若离无从截然分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