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汉军出旗的影响

清代八旗广义上指的是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依其政治地位而言,满洲最高、蒙古次之、再次汉军 。其中,汉军八旗的地位一直很尴尬,曾一度被视为满不满、汉不汉 。在最高统治者看来,汉军八旗始终不能依靠 , 不能信任;在汉人看来,汉军八旗又是“满化”的汉人,不能算是血统纯正的中华正统 。

八旗汉军出旗的影响

文章插图
清统治者一直标榜“满汉一家”,实际上却是歧视汉人的,对满族子弟沾染汉俗尤为深恶痛绝,到了雍正、乾隆时期,连汉军八旗也受到了变本加厉的歧视 。雍正曾对臣下说:“惟望尔等习为善人 , 如宗室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 , 汉军中亦有一善人 , 朕必先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 。苟宗室不及满洲,朕定用满洲矣 。”
【八旗汉军出旗的影响】显然,在同等条件下,先用宗室,其次满洲,再次汉军 , 最后才是汉人 , 亲疏有别 , 一目了然 。事实上,就旗民而言 , 旗人地位优于民人;就八旗内部而言 , 满人地位又高于汉军 。这是清代社会中不可变更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权利、义务 , 又通过一系列政令、法律加以规范 。
清入关后 , 整顿旗制 , 满人与汉军待遇就有很大的区别:汉军都统、副都统往往由满洲宗室、显贵担任;在兵种分配上,待遇高、钱粮丰厚的兵种如前锋、护军 , 历来为满、蒙专任,汉军只能充任编制多、收入较低的马兵、步兵 。就是在饷银上,汉军的待遇也远远不及满洲、蒙古 。
在法律上,清廷规定:满、蒙旗人家口,不许卖与汉军、民人,也不许私赠;汉军家人不准卖于民人 , 违者都要惩处 。意思是说,满、蒙可以恣意占有、役使汉人家奴 , 汉军与民人却没有资格置买满、蒙旗人家奴 。
清初著名的大学士范文程自称是“大明骨 , 大清肉”,这几句很好地概括出汉军旗人的双重政治性格,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种性格既迎合了清统治者治理广大汉民的需要,也因此受到歧视和猜忌 。乾隆即位后 , 随着清统治者对满汉合流的忧虑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八旗生计问题的加剧 , 汉军的地位也每况愈下 。

八旗汉军出旗的影响

文章插图
乾隆七年(1742年)四月,乾隆帝发出一道著名的谕旨,严令汉军出旗为民 。这道谕旨中说:汉军原本是汉人,先后归旗的原因也不一样,其中有从龙(关外时投降或俘虏)人员子孙,这批人因祖上有功勋,可以不用出旗为民,其他的汉军子弟,如果愿意可以出旗,准许他们与当地民人一样编入保甲 。
乾隆帝表面上讲,汉军是否出旗听凭自愿,实际上却采取了大规模的强制措施,除了从龙入关的汉军除外,其他汉军均在出旗之列 。随即,各省驻防汉军旗人也被强令出旗 , 截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除广州驻防的一千五百名汉军外,其他地方的驻防汉军全部被清除 。与此同时,满、蒙、汉军旗内凡是有汉人血统的家人,均被清除出八旗 。
雍正元年(1723年) , 八旗汉军与汉人家奴壮丁共计四十四万余人,占当时八旗人丁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二;经过乾隆一朝旷日持久的出旗为民活动后,到嘉庆元年(1796年) , 汉军仅剩二十二万余人,只占当时八旗人丁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三 。在经历九十年之后,汉军丁额不升反降的事实充分表明,乾隆年间的出旗规模是很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