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 , 给大家一个参考 。
在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不仅有张飞、关羽、张辽、太史慈、吕布、赵云这样的武将,更有诸葛亮、周瑜、郭嘉这样的谋臣,为三国这个时代增添了许多的光彩 。而谋士集团作为各个军阀的智囊,对于一个集团的兴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假如曹操没有郭嘉的话,曹操的势力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 而他在赤壁之战后,更是痛哭流涕,说:“若奉孝在 , 孤不至此 。”而刘备则更是如此,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而刘备有了诸葛亮之后,简直是如鱼得水,赤壁之战打败曹操,进而夺得荆州、西川和汉中,一举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
文章插图
其实 , 在三国时期,还有很多谋士并没有出山投靠任何于任何一个军阀,而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过着恬淡自在的生活 。其中有两个人,堪称是最强最神秘的隐士,至死没有出山 , 甚至连诸葛亮甘拜下风 。第一个人就是司马徽 。说起司马徽这个人 , 大家不要跟司马懿搞混了,虽然都姓司马 , 但是并不是亲戚,更没有血缘关系 。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正是由于他的推荐,蜀汉开国皇帝才认识了诸葛亮、庞统等人 。可以这么说,要不是司马徽的存在,刘备可能一辈子都将是四处漂泊,更别说能够三分天下了 。
其实,从后期的历史发展来看,不管是诸葛亮也好,还是庞统也罢,他们的主张都与司马徽有一定的关系,这其实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总能够找到共同的语言 。司马徽为什么这么看好诸葛亮和庞统,并向刘备推荐了他们二人,就是因为彼此之间有了相同的志向 。
只不过司马徽更愿意隐居起来,做一个隐士 , 但是身处江湖之远,心系庙堂之高,或许这才是司马徽的真正面貌 , 所以想要通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就好像孔子和鬼谷子一样 , 自己本身就是不世出的豪杰人物 , 但是却更愿意去培养年轻人,利用年轻人的力量来进行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决胜于千里之外 。
文章插图
常言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像司马徽这样名声在外的人,难免被人惦记着 , 至少刘表就有这样的心思 , 只不过由于自身见识的限制,导致双方都看不惯 , 最后不欢而散 , 这在历史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然怎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呢?在司马徽身上流传着很多有趣的典故 , 如司马称好、推猪与人、园中耕种、临蚕借簇等等,无一不表现了司马徽智慧的一面 。
还有一个跟司马徽非常相近的人物,也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著名隐士,他就是司马懿的老师胡昭 。说起胡昭这个人,就连曹操的面子也不给,让曹操很是不爽,但是又拿他无可奈何 , 只得说到:“人各有志,出仕隐居,各异其趣,勉力完成你高雅的喜好吧,按道理我是不会勉强你的 。”所以,胡昭变携老扶幼移居陆浑山里,亲自下地耕种,以清淡求道为乐事 , 以研读经籍来自娱自乐 。
此外,由于胡昭的存在,导致当地的生产生活都安定了许多,三国时期的战乱情况并没有出现在胡昭所隐居的地方 , 这里面有这样一个原因,那就是所有的军阀都认为“胡居士是个贤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 。”所以 , 一方名士保一方平安,这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而胡昭的得意弟子司马懿更是胡昭的忘年之交,亦师亦友的关系,甚至在司马懿的有难的时候,不顾山高水远,跑去向司马懿的敌人哭诉,最终保住了司马懿的性命 。
- 清朝时期有满族宫女 太监为何没有一个是满族人
- 吴越争霸发生在什么时期
- 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什么不出山?司马徽算怀才不遇么?
- 盘点三国里面奇怪的绰号,曹操诸葛亮听了都害怕
- 如果让你做三国的君主你会选择那十个人来辅佐你?
- 张郃实力在三国属于什么水平?张郃最后是怎么死的?
- 盘点三国搞笑的人物名字 竟然有武将叫白兔郝萌
- 三国王允是怎么死的?王允除掉董卓后为什么没能稳固政权?
- 目不识丁却能成为三国大将,他们两位是如何做到的?
- 三国有哪些知名刺客?韩龙成功刺杀鲜卑首领却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