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的历史渊源

抬阁,又称擡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特色传统民俗舞蹈 。
作为中国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 。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抬阁的种类繁多,各地抬阁的艺术形式各有特色,以金坛抬阁、徽州抬阁、广东抬阁、安阳抬阁和山西平阳《抬阁》最为著名 。

抬阁的历史渊源

文章插图
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 , 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铁杆上,由成年男子抬着,在行进中表演 。内容有50余种,其中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贵图》、《火焰驹》、《断桥》、《虹霓关》、《起解》、《百花亭》、《盗灵芝》、《下河东》《拣柴》、《苏护送女》、《双吊孝》、《黄河阵》、《祥麟镜》、《反棠邑》、《狐狸缘》、《凤仪亭》、《血手印》等 。
历史渊源抬阁最早问世的雏形是在民间的祭神活动中,用家用的方桌两边绑上1丈多长、3寸粗的两根木制抬杆,抬杆的两稍头部位再绑上3尺多长,2寸粗的横桄,横桄的中部再绑上抬杆,方桌上立着的神灵牌位和猪羊、香炉、蜡烛等祭品 , 用4个人抬着,沿街庆贺,以还夙愿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进步,民众感觉到用原来的祭神办法显得单调而没气派 , 也不合时宜 。
所以便改制成有专用抬阁底座,底座似方桌式样,但比方桌大了很多,它的边长约4尺多,高3尺多,四角有4根3寸粗的底座腿子,底座上面还设置了古建筑式样的过厅造型,在过厅里塑有神像,神像两旁站立两个手持佛尘的侍童侍女,神像前摆放着猪羊、香炉和蜡烛等祭品 。抬阁底座两边绑有两根长约1丈多、粗约3寸的木制抬杆,抬杆两稍头绑有长4尺多,约3寸粗的木制横桄 , 横桄的两头部位绑着抬杆,这时抬“抬阁”的人巳增至8人 。在活动时,抬阁前面还配置了唢呐吹奏和锣鼓队伴奏 , 这时抬阁比过去的走阁从形式编排上已有了民间文艺的特征,已接近现时抬阁的规模和样式 。
南营留村的抬阁经历了由兴到衰、由衰到兴的漫长岁月与时事的变迁,到民国时间 , 经过民间艺人们的不断改革创新,抬阁底座由原来的方桌式造型,不断改制成长方型、六边型和正方型的抬阁模式 。抬阁多采用“六边型”和“正方型”两种 。抬阁底座上面的设置有“过厅式”、“市楼式”、“六角凉亭式”3种 。采用的是“市楼式”和“六角凉亭式”的造型 。抬阁上面的文化内容巳不是古老的神像和祭品等物的装饰,而改为戏剧故事和民间故事的人物和道具 。如《茶瓶计》戏剧故事,人物有小姐龚秀英、丫环,还有相公单宝贵,道具是茶瓶和花儿等物 。抬抬阁的人由原先的8人抬,现已增加到16人抬的抬阁 。
表演形式【抬阁的历史渊源】抬阁表演形式多样,最初是说唱,后来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 , 能演出完整的戏曲故事 。郓城抬阁经常表演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秦琼还乡》、《哪吒闹海》、《钻花轿》、《劝夫》、《娶新娘》、《赖皮子找媳妇》等二十余种曲目 。演艺时还配有乐器大鼓、大锣、二锣、鳖螺、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