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的历史变迁

蔚县剪纸,河北省蔚县地方传统手工剪纸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传统民间艺术 。

蔚县剪纸的历史变迁

文章插图
清代末年,蔚县剪纸工具改革,由“剪”变“刻” 。20世纪初,蔚县剪纸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 。
明朝时期蔚县最早的剪纸可追溯到明成化年间 。当时的剪纸为单色,不镂空,形象古朴、粗拙(主要用于绣鞋花样、婚丧吉祥物和年节窗户装饰等,故称“窗花”),其式样和技艺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后来,剪纸艺人借鉴年画和皮影的色彩,创作出彩色剪纸 。
由于当时中国北方的窗予多以绵纸糊挡,透光性很差,这种剪纸贴在上面挡光,于是剪纸艺人又创造出透光性较好的“天皮亮”,即用云母薄片拼贴成方圆形块面,再在上面用毛笔勾图添色,然后阁边敷纸,贴在窗户上的一种剪纸 。
清朝时期清咸丰年间,又输入了武强木板水印窗花 。这种窗花相比“天皮亮”色彩艳丽,但要比后来的蔚县剪纸粗糙,被称为“草窗花”,也叫“草窗空” 。这种剪纸在白天的效果很好看,但一到晚上就变成一片黑了,于是剪纸艺人就尝试用刀子在上面增加缕空效果,开创了蔚县彩色缕空剪纸的先河 。
【蔚县剪纸的历史变迁】清道光到光绪年间是蔚县剪纸的草创阶段 。剪纸还带有草窗花的痕迹,刀工较粗糙,人物造型也不够准确,像个口袋似的,被称为“口袋戏” 。而且 , 花卉图案也较简陋,色彩点染仅为有限的几种 。
清光绪、宣统年间,蔚县城里出现了全家从事剪纸职业的吕家和翟家 。吕家专门刻戏曲人物,并使戏曲人物题材的剪纸真正在民间风行起来 。现代保存下来的100多套戏,最早的底样都出自吕家 。翟家专门刻花卉,并把当时流行的名目繁多、构图混乱的花卉样子加以改进,统一格式 。在这一时期 , 蔚县剪纸中花卉和戏曲人物的基本图案大体形成并初具规模 。
清光绪到清末的30多年间,用刻刀雕刻并染色的蔚县剪纸已普遍流行 。吕、翟两家的分工说明了蔚县剪纸的生产在当时已成为规模 , 但还不成熟 。
近现代时期20世纪30年代,蔚县剪纸达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以王老赏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艺人对大量戏曲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刻制,同时对花卉图案进行规范、改造,丰富了刻纸工具、刻纸技法和染色技法 。
使蔚县剪纸摆脱了定型时期的青涩,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 。蔚具剪纸由此步入成熟期 。
1956年,蔚县人民委员会把分散的剪纸艺人组织起来,开办了蔚县特种工艺生产合作社(即蔚县剪纸厂) 。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 合作设计生产了传统戏曲脸谱 。这一剪纸品种的出现,使传统剪纸从单一粘贴窗户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
进入21世纪后,根据蔚县剪纸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发展的客观要求,很少有艺人再刻制窗花,而是大力发展现代工艺品剪纸 。蔚县剪纸在形式上也更丰富,出现了“双幅”、“多幅”和用于展览的“巨幅”等多种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