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地位高

剑 , 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武器,也是侠义的象征 。为什么剑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高于其他兵器呢?

剑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地位高

文章插图
最早的剑,是我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剑 。这已为无数考古学者、历史学家所证实 。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时代的墓中,都曾经掘出柳叶形青铜短剑 。青铜是用锡铅铜混合而成具有较强的硬度 。
春秋时期,与中原地区士兵用戈、用矛不同,吴、越等国的步兵都擅长用剑 。他们使用的剑,剑身很长 。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 。那时候,吴国、越国善于铸剑,铸剑技术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铸出的宝剑名扬天下 。
春秋晚期至战国可说是铜剑最发达的时期 , 除个别地区的剑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风格外 , 形制上一般都开始定型 。春秋晚期的铜剑 , 绝大部分都有剑首,并普遍出现了剑格,但具剑箍的还较少 。长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 。有名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吴王光剑等等,都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品 。
这些宝剑制作精美,表现了卓越的制作工艺 。东周青铜剑,以吴国、越国的最为上乘,《周礼·考工记》载:“吴越之金锡 , 此材之美者也 。”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通长55.7厘米,身满饰菱形纹,剑格两面以蓝色琉璃镶嵌花纹 。
剑身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鸟篆铭文 。该剑被我们认定为国宝文物 。战国铜剑有了长足的发展,数量特别多,这与当时战争的增多和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 , 但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形式的变化,即车战转化为徒步战,在短兵相接中,剑就会起到重要作用 。这时的铜剑一般都较长,有的长度几近100厘米 。
《楚辞·国殇》云:“带长剑兮挟秦弓 , 首身离兮心不惩 。”足以说明长剑在这时很普遍 。有剑箍的剑,可谓司空见惯 。一些铜剑,常伴有漆制剑鞘出土 。有的在剑茎上还缠有缑(丝绳) 。铜剑上有铭文的也较多 。
然而从学术上来讲,剑的起源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直到春秋时期,剑的形制才正式确定,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 。春秋时期的剑多为短剑,一般长50厘米左右 。到了战国时期,短剑依然存在,并且比较繁荣,又出现了长度在80厘米以上的长剑,其中最长的达到140厘米 。
剑身由短而长的变化,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春秋以前,战争以车战为主 , 士兵们站在不同的战车上相互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剑身再长,也不如传统的长兵器能够发挥战斗力 。在这一时期,剑的主要用途是防身 。
当时的“虎贲”勇士 , 多随身携带一把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骑兵部队和步兵部队获得大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短兵器,剑的地位骤然提高,形制也相应地丰富了 。
第二,冶金工艺的进步,使得剑的质量及杀伤力大为提高,剑身的延长也成为可能 。
第三,随着实战经验的丰富 , 剑的使用技术趋于成熟 。不同技术和不同兵种的需要,使得剑的形制趋于多样化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剑的勃兴,海内出现了一股“剑术热” 。一大批铸剑师、剑术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 如越国的铸剑师欧冶子,如齐国的张仲和曲城侯,“以善击刺学用剑 , 立名天下”,后人因此称剑术为“曲城之学” 。我们熟悉的《干将莫邪》——一个因铸剑而引发的复仇故事,时代背景也处在春秋战国时期 。
东汉人所著的《吴越春秋》中 , 也以春秋时期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剑术故事:越王听说越国南林地区有位女子善于用剑,便诏令女子上京,传授剑道 。越女在上京途中遇见一位老人,自称“袁公” , 想要与她比剑 。两人比了几个回合,袁公落败 。便化为一只白猿 , 飞上树不见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