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怎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

从隋朝开始 , 中国古代基本都是靠科举制度来选拨朝中人才 。但是 , 科举选拨也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有人会因名落孙山而起义造反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一说宋代是怎么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 。
宋代科举屡次“扩招”,不仅“扩招”,还推出“特奏名”等取才机制 。《燕翼诒谋录》卷一开篇“进士特奏”条就说得清清楚楚:“唐末 , 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 , 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 。故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宝座,就“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就颁布诏书,特奏贡士(科考落第者)马浦等106人,各赐本科出身 。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一直延续至南宋 。

宋代是怎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

文章插图
不仅如此,宋太祖还推行“堂吏用士人”制度,他以过去“堂吏擅中书事权,多为奸脏”为由 , 于开宝4年(971年)“诏流内铨于前任令、录、判、司、薄、 尉,选谙练公事一十五人,补堂后官,三年一替 。”并将此策作为“开基立国之宏规” 。
【宋代是怎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这样一来“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 。不断扩招,虽造成公务员队 伍臃肿、效率低下,加重了财政负担,但也有效地防范了“黄巢式”的落第秀才造反作乱 。
与此同时,赵匡胤及宋王朝历代最高统治者还发扬光大了武则天发明的“殿试” , 以进一步安抚和笼络读书人 。
宋代科考屡次“扩招” , 并推出一系列善待读书人的“重文轻武”制,真正目的就是笼络读书人,防止他们带头鼓动造反 。
总而言之,正因为宋代实行了科举扩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避免了名落孙山的读书人造反作乱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扩招也使得宋朝官员数量冗多,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