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如果凤阳明中都遗址是1.0版本 那故宫就是3.0”( 三 )


有了与北京故宫的奇妙连结 , 也吸引了一批考古历史爱好者前去凤阳寻找北京城的“前世” 。 在今日的凤阳城 , 还能找到北京城的源头:长安街、午门、东华门、西华门、角楼……读来让人觉得很有亲切感 。
自2017年以来 , 受国家文物局委派 , 在安徽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阳县县委县政府及县博物馆等机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 故宫考古研究所参与了明中都遗址考古工作 。 五年来 , 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团队与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仁们一道 , 开展了前朝核心宫殿区、外金水桥、涂山门等考古发掘工作 , 发现了大量明中都遗址和故宫相似甚至如出一辙的地方 。
首先 , 凤阳明中都的午门、城墙四隅角楼的做法全被北京紫禁城所直接沿袭 , 包括主要门制、宫殿的名称等也都相同 。 王志特别提到 , 最明显的就是明中都宫城的正门——午门 , 平面呈“凹”字形 , 两翼分别为东观、西观 , 正面城台辟出三券门 , 两侧有东西掖门 , 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 如果去过北京故宫游玩的人一定对午门 , 也就是入口检票处的建筑结构印象深刻 , 是两翼延伸出来环抱正门 , 形成了“凹”字形 。
其次 , 明中都遗址的承天门城门布局非常独特 , “三个门洞位于城台正中 , 在城台两侧各开一偏门 , 也就是“3+2”的门洞布局” 。 如今的北京天安门是五个门洞 , 王志认为 , 承天门“3+2”式门洞布局是唐代以后首次将五个门洞布置在都城第二道城的正门位置 , 体现了三门洞到五门洞的过渡 , 也就是北京天安门五门洞格局的雏形 。
不仅如此 , 相似的地方还有很多 , 北京故宫的外金水桥也是七座 , 除了天安门五个门洞对应五座之外 , 太庙和社稷坛还各对应一座桥 。
“在后殿西侧我们还发现有相连的连廊、门房和角楼的建筑基址 , 与今天北京故宫这个位置的建筑组合也十分相似 。 另外 , 二者的中轴御路、东西主干路等井字形路网 , 也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营国之制’的准则 。 角楼的曲尺形平面形状 , 东华门、西华门配置等二者亦均保持一致 。 ”徐海峰说 。
三大殿台基也基本相同 , 正殿之后有宫门、宫墙将前朝与后寝分隔开 , 形成另一个主要宫殿区域(生活区域) , 后寝区域之北有界墙将城墙与宫殿区域分开 。 从宫殿的整体格局来看 , 与紫禁城也一脉相承 。
在建筑工艺的精美度上 , 也能找到一定传承 。 徐海峰提到 , 从紫禁城的琉璃瓦来看 , 形制、龙纹、凤纹等装饰均能从明中都城找到源头 , 但是相较明中都琉璃瓦无论是形制 , 还是纹饰均略有简化 , 特别是纹样立体化表现方面中都城更为突出 , 但是工艺上显然北京紫禁城更加先进 。
故宫考古只能“微创”不敢大动
通过明中都解答了故宫疑题
对于这次联合发掘 , 徐海峰和故宫同仁们觉得既兴奋又欣慰 。
由于北京故宫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局限 , 不管是三大殿 , 还是护城河、金水桥 , 想在故宫做进一步发掘考古需要极其慎重 , 考古发掘面积极为狭小且难有余地 , 故宫博物院的考古研究团队通常只能进行“微创”发掘 , 一般都是见“面”即停 , 也就是发现了重要的砖面、地面、活动面后就不再向下清理了 。 而有了凤阳明中都的考古项目 , 故宫就有了参照 , 有些做法是相通的 。
徐海峰特别提到了关于外金水桥和护城河的联合发掘工作 , 这次故宫考古研究团队提出以水系路网格局的发现与研究为主要工作目标 , 有了额外收获:“没想到此次明中都外金水桥发掘能看到如此完整的基础构造 , 其平面布局也很清楚 , 为了解北京紫禁城金水桥桥面以下基础构造、建造工艺找到了很好的参照范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