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永嘉三年(309年)秋天 , 王旷与施融、曹超二将率领三万军队,开始了驰援远在千里之外的上党地区 。等他们到了那里,已经到了深秋或初冬时节 。
这注定是一场悲壮的战斗 。
王旷等人率军行军千余里,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奔赴到抗击外敌入侵第一线时,在北方常年与外族作战、积累了许多与匈奴军队作战经验的刘琨已经战败,放弃了对壶关的救援 。也许,在刘琨看来,救援已经失去了必要性和现实性,浪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战争一再失败,还有何意义继续战斗 。朝中掌权者还在争权夺利,国家已经岌岌可危,需要救援的地方太多了,自己能在一方保境安民就已经不错了 。
王旷率军来到了长平,这里正是五百七十年前秦国和赵国进行大战的地方 。他不想让自己成为第二个赵括 , 更不想让晋军成为赵军 。可是,这注定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斗 。他部下的这三万人,哪里会是匈奴人的对手 。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施融、曹超和三万晋军阵亡,作为一军主将的王旷却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
文章插图
3、下落成谜王旷率领晋军与匈奴军队决战的时候,已经到了这年的冬季 。他的败报传到京城洛阳的时候,应该是年底了,而传到建邺的时候,估计更晚,可能是第二年的春季了 。
与他一起去的施融、曹超和三万晋军战报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阵亡了 。也就是说,除了主将王旷,这支军队都已经为国捐躯,以身殉国了 。那么,这支军队的统帅大将王旷呢?没有下落了 。
按理说 , 作为统军大将,下落最应该清清楚楚的就是他王旷,是死是活,总该有个说法呀 。可是,偏偏是他,弄了个下落不明 。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呢?
东海王司马越没有说明原因,或者不便于说明原因 。因为上党地区周围还有许多晋军控制的地方,他却舍近求远 , 派王旷率军从淮南开拔 , 驰援千里之外的上党,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其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
琅琊王司马睿也没有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法说明 。为什么呢?七八年后,即西晋灭亡后的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对于有功劳的王氏族人一律加官进爵,许多功勋远远低于王旷的人都被表彰赏赐了,对王旷却只字不提 , 讳莫如深似的 。按说 , 作为姨表兄弟,司马睿与王旷还有些血缘关系,为何不旌表厚赠已经为国捐躯的王旷呢?
后人据此推测,司马睿之所以在称帝后不厚赠追封王旷,是因为不能提王旷的名字,王旷的所作所为令人蒙羞 。一提及王旷,恐怕王氏族人都会感到不自在 。王旷很可能没有阵亡殉国 , 极有可能是战败被俘投降匈奴了 。西汉时,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为人不齿,汉武帝还因此斩杀了他的不少族人,现在王旷竟然也走了李陵的老路 , 司马睿如何处置对他建立国家政权立下大功的王氏族人为好呢?杀了 , 万万不可 。因为现在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 , 没有“王”,哪有司马睿的“马”?
直至永和十一年(355),王旷的灵柩运回了东晋,与王羲之的母亲合葬 。王羲之在誓墓上写道:“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 。母兄鞠育,得渐庶几 。”说明他在七岁以后,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至今仍心不得安 。
永嘉三年(309年),西晋与匈奴进行的长平之战,西晋战败,败军之将王旷可能是死了 , 也有可能是战败就此隐居了,更可能是投降了 。无论如何 , 反正是过了好多年,他死后,灵柩才被运回东晋,也算是叶落归根了 。
- 岳乐安亲王与顺治关系 顺治传位安亲王岳乐
- 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 王羲之的老师是谁
- 吕婆楼:后凉太祖吕光之父,曾参与云龙门之变废除暴君苻生
- 卫夫人是如何教王羲之写字的
- 道光帝为什么不让文武双全的恭亲王承继大统?
- 怡贤亲王能穿金黄色朝服的原因是什么?
- 清朝皇子的服饰与亲王服饰有哪些区别?
- 秦琼之父秦彝 秦琼为什么是秦二爷
- 恭亲王奕欣的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