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这个历史典故,可能有不少人都听说过,春秋齐景公时期的上大夫晏子,也就是晏婴 , 曾经用两个桃子,杀掉了当时的三个大将 , 这其中自然是免不了用上一些计谋了 。然而 , 晏子这样的做法 , 千百年来却似乎从来没有人说他做得不对,从而谴责他的做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狠的计谋,只用两个桃子就杀掉了三员大将,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为何却从没有人谴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文章插图
1、二桃杀三士简介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 。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 , 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 , 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 , 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 , 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 。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 。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 。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 。《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
文章插图
2、为何没有人谴责晏子说到这段故事,人们往往会说,三个莽夫不知晏子之计,死不足惜 。晏子也对鲁昭公说,这等有勇无谋的莽汉,多一个少一个无碍齐国国事 。那么,齐景公就没有看出来这是晏婴的计策?为什么又容许他这样做?后人又为什么没有谴责他呢?
齐国在灵公时代就已经衰落,他的后任国君庄公更是被大臣崔杼杀死 , 这个景公就是崔杼拥立的 。这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景公时代已经彻底形成,大臣们更是无视君主的存在,相互争权攻伐,庄公直到死后三年才埋葬 。崔杼杀死了庄公,庆封又杀死了崔杼,田、鲍、高、栾四个家族又联合起来杀死了庆封,这种相互间的攻伐让武士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而他们的存在和显赫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稳定 。晏婴正是通过杀掉这样的武士来恢复一种正常的国家秩序 。
崔杼、庆封强势家族已经消除,但田氏对公室的潜在威胁却更严重,他们在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而发放粮食时却用大斗 , 这样暗中收买百姓 。因此 , 齐国人都说田氏好,公室好像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晏婴对此忧心忡忡,而齐景公却全不放在心上 。景公九年(前545),晏子出使晋国,他私下里对晋国的叔向说:“齐国政权最终会归于田氏 。”而这个田开疆就是田氏族人 。除掉田开疆,有去掉田氏武士臂膀的效果 。
当时的人没有谴责晏婴,还因为这三个人傲慢无礼,他们因为勇武异常,受到齐景公的宠爱,因而一个个恃功自傲,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 。就像自杀这个情景,说明他们是可以佩剑上殿的,否则,怎么就会一激动就自杀呢?假如他们不能佩剑上殿,出了殿门再自杀,说不定不会三个人同时都死去,要是留下那么一个两个,晏子这个计策还能得逞吗?从佩剑上殿这个情节还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实在是狂妄的没有了边儿,臣子是不可以佩剑上殿的 。同时代的例子是,专诸刺杀吴王僚,只能把短剑藏在鱼肚子里,因为他只能光着身子靠近吴王 。再后一些,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没有一个人能够杀死荆轲 , 因为除了秦王,其他人都没有武器 , 有武器的人都在殿外 , 没有命令不得进殿 。当然,君主可以给某个人特殊的待遇,允许他佩剑上殿,但这个人一定是权威如国君一般,而三个人同时佩剑上殿,显然不符合常规 。晏子显然担心,一旦这几个人被人利用,齐景公的性命不是随时可以让人取去吗?这也是当时人能够理解他的原因之一 。
- 夏侯惇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对他这么好?
- 忽必烈有意招安文天祥,为何最后将他赐死
- 将相和的廉颇和蔺相如晚年结局如何?为何最终会如此悲惨?
- 马士英以身殉国,为何却被人说是奸臣?
- 董卓一死为何西凉军就群龙无首了?不是有儿子吗?
- 霍去病对士兵并不好,为何还是有很多人追随他?
- 赵括的父亲赵奢为何一战成名?
- 纳粹德国元帅凯塞林为何没有被执行死刑?与丘吉尔有什么关系?
- 男人屡次出轨说明什么 为何男人频频出轨闺蜜
- 刘伯温为何又叫刘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