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吴历》的说法,是太史慈主动向孙策提出要去收抚刘繇的余众,而不是孙策的命令安排,因此孙策诸将皆疑太史慈会一去不返 。孙策给了太史慈极大的信任 , 太史慈不负信任,按期而返 。
如果按《三国志》的记载,是孙策命令太史慈去收抚刘繇的余众,然后同部下们商议,部下们觉得不可,孙策力排众议觉得太史慈肯定会回来,则表明孙策对太史慈是有把握控制的 。《三国志》记载: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从孙策的言语中能看出他知道太史慈除了他以外 , 没有其他可以投靠的途径,因此才放心让太史慈北归抚众 。那么孙策和太史慈意气相投的成分则显得不是那么强烈,信任程度也大打折扣 。
太史慈和孙策的这一段交往,我是更愿意相信《吴历》中的说法 。后来的史例也表明太史慈和孙策之间的关系很大的成分是感念知己,意气相投 。
文章插图
4.孙权为何不重用太史慈孙策死后,孙权对太史慈的人事安排比照孙策没有任何改变 。依旧是督诸军拒刘表的侄子刘磐,使磐绝迹不敢再犯 。终太史慈一生也没有改变 。依照太史慈的能力,孙权的这个安排显然是不重用太史慈 。
以孙权的用人之明,忽视太史慈的能力,不符合其一向用人的原则和惯例 。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孙权不信任太史慈,怕控制不?。桓矣?。孙权毕竟没有他哥哥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这份武人之间不打不相识的交情 。
按年龄来说,太史慈比孙策大十岁,孙策被人暗算时,太史慈已三十六岁 。孙权以十九岁继位,比太史慈年幼十七岁 。太史慈毕竟和张昭、周瑜这些孙策旧部不能比 , 孙权以“不变应万一”的人事安排,在太史慈身上也许是最恰当的安排 。
《三国志》记载,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名气和能力 , 也想笼络一下,于是寄出中药材当归一味 。曹操此番行为纯属裹乱挖墙脚,知道太史慈不被孙权重用 , 想趁机挑拨离间 。太史慈在深陷孙权的怀疑中,抑郁不得志之时,能不为曹操所动,凸显了其难能可贵的忠臣名节 。
宋代著名文史学家洪迈评价太史慈光明磊落,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 , 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
《吴书》中记载了一段太史慈的临终遗言,陈寿在《三国志》中却没有录入 。太史慈临死喟然而叹说:“男儿在世 , 当带七尺之剑,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伸 , 奈何而死乎!”太史慈的临死嗟叹之词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不能不说心里对孙权的安排没有不满情绪 。
太史慈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不甘心的死亡不能说跟抑郁的心情无关 。一个浑身充满武艺的高人,在满腔的愤懑之中,在有如曹操这样的明主的诱惑之下 , 还能因为同一位故人的意气相投而坚守臣节,其忠义烈名真心是可敬可叹!
“话说给懂得人听,事做个懂的人看 。”一千年以后,元初著名的政治家郝经有感而发:“太史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 , 劲挺克复 。其言亦田畴辈流也 。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
- 文莱国王生活极度奢华,为何还备受人们的爱戴?
- 韩信算是纸上谈兵吗?为何他却能一路开挂?
- 宋高宗赵构活到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就主动退位?
- 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
- 高滔滔本该是宋仁宗妃子,为何最终嫁给赵宗实?
- 婚姻里女人为什么变得强势,结婚后的女人为何突然变得很强势
- 我的女友小月全文 我至今不懂她为何移情别恋
-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为何没人暗算他?
- 刘黑闼不输李世民,为何会败给李建成?
- 关羽一生目中无人,为何会对这几人十分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