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什么甘愿赴死

于谦是被冤杀天下人皆知,朱祁镇心里肯定也明白,但朱祁镇想要复辟,成了他必杀于谦的理由 。于谦可以说是明朝最受尊敬的功臣之一,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还是百姓眼里的民族英雄 。但在封建王朝制度下,于谦哪怕是位受人敬仰的能臣,也没办法为自己换来一条活路,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 。于谦的死,实际上说明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
于谦可谓"功不可没" , 就连杀他的明英宗亦认为"谦实有功" 。那,有如此功勋且又手握兵权的于谦何以"取义成仁"甘愿下狱受死呢?
这要从于谦的生平说起 。

于谦为什么甘愿赴死

文章插图
1、于谦显露凛然正气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官宦世家 。从其高祖于夔入仕起,一度显赫,曾祖父于九思官至杭州路大总管 , 祖父于文明就任洪武年间工部主事 。只是到了父亲于彦昭这一辈 , 不愿入仕在家乡钱塘过着隐居生活 。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 , 自幼刻苦读书的于谦便有了精忠报国的高远志向 , 其儒雅的文人气质和土大夫情怀陪伴他走了一生 。
在长期饱读史书的儿时岁月 , 仰慕文天祥气节的于谦常以其言"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座右铭 。
【于谦为什么甘愿赴死】十六岁就读吴山三茅观时,即写下与之相映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诗中所表露的凛然正气,恰好就是于谦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
于谦为什么甘愿赴死

文章插图
2、于谦为官兢兢兢业业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 , 23岁的于谦成功考取辛丑科进士 , 从此以文人的身份步入大明仕途 。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率兵平定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反叛,于谦受命担任御史随征 。朱高煦后来被剿灭,受捕入狱后,于谦奉令主审朱高煦,予之严词斥责,声色俱厉地数落了朱高煦不忠不孝的各项罪行,朱高煦趴在地上被骂得直发抖 。
于谦的正词崭崭和凌厉执法由此传开,明宣宗为之大为赏识,经过一番考察后,对他的学识、气度高度认可,不久即升任于谦为巡按江西 。
1430年,32岁的于谦领衔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由此 , 于谦就在地方工作了十九年的时间 。
期间 , 于谦常轻装骑马走访所辖区域的父老乡亲,考察民生以及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项后,能办的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马上表奏朝廷处理 。如在三月间"粟米救济"缺粮的民户;在黄河口岸加固堤坝,避免汛期发生洪灾冲毁农田,令每个乡所设的亭长专管堤坝修缮一事;将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转为官家屯田 , 以资助边防开支等等……
于谦注重民生和化解财政压力的这些举措,得到了明宣宗的认可,老百姓也呼之雀跃 。由此,于谦迎得了极高威望,誉为为国为民的忠臣、能臣 。不过,正直的于谦也因此树敌不少,带来被奸佞中伤的致命隐患 。
于谦为什么甘愿赴死

文章插图
3、于谦不畏入狱,敢于挺身而出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宠信太监王振干政 。随着主持内阁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相继离世,太监王振便作威作福起来 。
于谦回京觐见时,因没有向王振送礼,还写了一首"只有清风"的诗《入京》: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