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手稿的封面 。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出生于1936年四川合川县(现重庆合川区)的侯灿 , 1956年从四川省公安厅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 毕业后进入解放军新疆农一师师部政治宣传科 。 1973年他调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1978年再调入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重拾考古专业时已经37岁 。 1980年的楼兰考古 , 是他考古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次科研活动 。
“他一生都在为考古拼命 , 到后来的几年 , 他已经没有力气写东西 , 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 每天吃的药一把一把的 , 就这样他还是放不下他的研究 。 ”为了帮助侯灿先生完成研究笔记 , 吴美琳买了电脑 , 将侯灿先生的手稿整理好后 , 再交给他修改 , 再由自己完成校对 。 侯灿先生生前最后一本书《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就是吴美琳和侯灿并排坐在电脑前 , 一个说一个打 , 当时两人年事已高 , 吴美琳只能缓慢地从字库里找到一个个罕见生僻的古汉字 , 帮助侯灿先生完成了总结 。 除了楼兰外 , 侯灿先生的吐鲁番研究(即高昌研究)、和田研究在学术领域也颇为权威 。
在考古界 , 侯灿先生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就是其中之一 。 2016年侯灿先生去世后 , 孟宪实想起侯灿先生还有一本楼兰考古报告没有出版 。 “侯灿先生的一部分资料留给了我 , 孟老师先给我打电话询问是否有侯灿先生的这部分书稿 , 我反复确认没有后 , 我们又赶紧联系吴美琳老师 , 可吴老师也没有印象了 。 ”张莉说 。
书稿去了哪里?吴美琳也已不记得了 。 “几次搬家都是我整理家里的生活用品 , 侯灿自己整理打包书稿 , 放在哪里我确实没印象 。 我和张莉在上海的家里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 但我想着这份书稿是他的心血 , 肯定不会丢 。 ”吴美琳说 , 她印象中在苏州的老房里还留着一些侯灿先生的书稿 , 是不是在那里?
“大概是哪天我记不得了 , 我只记得我一早晨就跑回了苏州的老房子里 , 找了十几箱书稿 , 终于在一个牛皮纸袋子里找到了 。 我看着泛黄的稿纸自己都笑了 , 都是我写的字 , 怎么就忘了?”吴美琳第一时间联系了张莉 , 经过张莉和孟宪实的反复确认 , 这份等待了30多年的考古报告书稿重见天日 。
本文图片
▲侯灿先生本人 。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新书拼合出最真实的楼兰记忆
2022年4月 ,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出版面世 , 在学界引起关注 。 孟宪实教授说:“三十多年过去了 , 楼兰依旧传说纷纭 , 有关列强的楼兰掠夺 , 依然能够激起国民的爱国激情 , 但是作为中国楼兰考古重要成果的这部考古报告 , 却一直沉睡在侯灿先生的书箱中 。 新疆考古对于中国十分重要 , 而楼兰是国际瞩目的焦点 。 斯文·赫定、斯坦因一言九鼎的时代过去了 , 楼兰考古研究 , 该听听中国的声音了 。 斯文·赫定、斯坦因之后 , 由中国学者主持的属于科学意义的楼兰考古 , 这依然是唯一的一次 。 侯灿先生主笔的这部报告 , 依然是最新的楼兰考古报告 。 ”“我们最大程度保留了侯灿先生书稿的原结构和版式 。 也算是完成了侯灿先生的心愿 , ”张莉说 。
本文图片
▲楼兰民居建筑遗址 , 摄于1980年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翻开这份《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 , 读者仿佛跟着考古队重回楼兰古城、枯朽的胡杨林、掺杂着植物的墙皮、不规则的城墙、蜿蜒的古水道和官署佛塔、烽燧墓葬 , 在数字中被复活 。 在这座四面城墙只有约330米长 , 总面积仅10万平方米的古城里 , 寄托了楼兰人对生活的向往 , 布片、陶壶、铜镜、戒指、骨雕 , 他们临水而居 , 生活丰富多彩 , 考古队员们甚至发现了驻守楼兰官兵们领取器物、粮食的信息 。
- 生肖|今年的毕业生有多难,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
- |山东古墓出土“逆天”文物,专家:这是失传1700年的兵书
- 建筑|14种古今中外建筑艺术!太值了,快收藏!|“少年的知识树”阅读书单06
- |新华全媒+|唐朝人如何喝茶?这套封埋千年的“顶奢”暴露了答案
- 端午节|守住绿码、发个大财、达摩蛋……今年的端午香袋真的太会了!
- 唐朝|中国故事|盛世清尚越千年的中国茶
- |看展|赴一场迟到的约
- 千万里|故乡的山,是童年的我等着自己归来
- |全球连线|龢!这是穿越千年的声音
- 韩青辰|韩青辰新作《中国少年》在宁首发,来看中国少年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