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书香警营专题】感谢遇见,汪曾祺

【汪曾祺|【书香警营专题】感谢遇见,汪曾祺】汪曾祺|【书香警营专题】感谢遇见,汪曾祺
本文图片

感谢遇见
汪曾祺
姓名:隋义
单位:牡丹江公安处乘警支队
汪曾祺|【书香警营专题】感谢遇见,汪曾祺
本文图片

·汪曾祺 -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多年后 , 读过汪曾祺的很多作品之后 , 我才恍然意识到 , 当年出现在语文课本里 , 那个把端午的鸭蛋描写的妙趣横生、让人心生想象的作者 , 便是我如今挚爱的作家、生活家、一个有趣的老头--汪曾祺 。
我很感谢遇见汪曾祺 , 甚至觉得相识恨晚 。 因为读他的作品 , 使我生出了许多对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 他曾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在他的作品里 , 我仿佛能够通过他的文字垂涎于那“干炸鳜鱼”的鲜香 , 流连于倾泻而下的紫藤花丛 , 赞叹于泰山斗母宫气势恢宏的佛经摩崖石刻 , 惊喜于筷子头插入咸鸭蛋时 , “吱”一下---红油便冒了出来 。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匆匆忙忙的时代 , 人们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重口味的感官刺激 , 汪曾祺这种专注于平淡生活的纯粹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 但我觉得 , 一蔬一饭、一草一木才见本真 , 物质丰盛时依然不失发现生活本真的能力更为难能可贵 , 而这种能力 , 正在我们当中逐渐消逝 , 读汪曾祺能够使人于厚重的人生中重拾对生活的好奇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悲喜之心 。
我视他为五味生活的良师益友 , 因为他达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我 。 汪曾祺少年出身于书香门第 , 母亲早逝 , 十九岁便离开家乡 , 青年就读于西南联大 , 受教于著名作家沈从文门下 , 最后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 没有文凭的中年汪曾祺经历过多次的就业无门、生计堪忧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时代的颠簸后甚至想到自杀 , 直到中晚年生活才逐渐平静下来 , 但你无论是读他青年时的作品还是读他晚年的作品 , 从未见他有过徘徊困顿、郁郁寡欢的感觉 , 他始终是积极的 。 就读于西南联大期间 , 昆明的防空力量很弱 , 三天两头有警报 , 一有警报 , 学生们便不得不迅速撤离到郊外 , 而汪曾祺却给这一战争时期的特殊现象取了个有趣的名字--“跑警报” 。 将“跑”和“警报”联系在一起 , 细想一下幽默又奇特 , 而且又觉得很生动 。 他说:“‘躲警报’太消极 , ‘逃警报’太狼狈 , 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 , 最有风度 , 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 ”他的文字一如他的生活态度:乐观、诙谐、始终不乏希望 。
我视他为亲切的人间草木观察员 , 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 经常使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 因为很多我见过却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总是能在他那儿找到答案 。 在他的书里 , 我观察到葡萄经历了十二个月最终演变成杯中美酒 , 蠢头蠢脑的土蜂如何被童年汪曾祺愚弄得摸不到头脑 , 以及他又是如何为因极香而被文雅人所不取的栀子花“伸张正义”的 。 他说:“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 , 平中显奇 , 淡中有味 。 ”他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 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 ”他还说:“如果你来访我 , 我不在 ,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 , 它们很温暖 , 我注视它们很多日子了 。 ”一字一句 , 一帧一幅 , 我徜徉在他描绘的生活画卷里 , 感受他传递给我的生活的温暖可亲 , 体会世间万物最本真的样子 。 如果文字真的有什么超能力 , 我想汪曾祺的文字 , 一定是:治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