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言论,但他竟然不是原创?

在三国时期,天下还没有一分为三的时候,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可以先取荆州,再取益州,进而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再去谋划天下的策略,后世称为三分天下 。然而,细读史书会发现,这样的言论第一次被提出并不是诸葛亮,早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那么 , 早于诸葛亮提出这套策略的又是谁呢?

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言论,但他竟然不是原创?

文章插图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无尺寸之功、亦无可托之地的刘备三访诸葛亮于襄阳,后者纵论天下大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谋中原,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 。它就是被广为称颂的《隆中对》 。这一对策,开启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辅政生涯,更开启了三分天下的割据时代 。
后世对《隆中对》评价很高,因为它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成就了刘备以一个政治基础极弱的割据政权,最终实现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 。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不乏以数言定天下 , 影响时代走向的政治家,《隆中对》也由此成为诸葛亮智慧的代名词 。但若以三分天下的故事都出自于诸葛亮的“奇策泉诵,智谋纵横”,这显然只是小说家的思路 。事实上,《隆中对》所论诸方略,远近都有所本,谈不上诸葛亮的“原创” 。
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言论,但他竟然不是原创?

文章插图
据蜀早有先鉴
——萧何、韩信版“隆中对”
早在秦末乱时,萧何、韩信就向刘邦建言过“隆中对” 。项羽与刘邦鸿门相会后,分封诸侯 , 立刘邦为汉王 。刘邦没有当上关中王,十分恼怒,欲与项羽一决胜负 。周勃、灌婴、樊哙一般武将也极力赞成刘邦起兵与项羽决战 。具有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的萧何,清楚地了解楚汉力量相差甚为悬殊,所以极力反对立即决战,主张刘邦先经营巴蜀 , 待力量强大之后,再夺回关中,进而与项羽争夺天下 。(《汉书·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
再看《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也曾向刘邦指出:项羽所封的三秦王章邯、董翳、司马欣率几十万秦子弟兵降楚,大部被杀亡,此三人反而封王关中,关中百姓对之早已恨之入骨,秦人不会再拥护他们 。而汉王入武关,进关中,秋毫无犯,约法三章 , 深得百姓敬仰 。关中父老无不以刘邦未封关中王而义愤 , 早已翘首而望汉军再至关中 。因此,只要汉军举兵东进 , 三秦可“传檄而定” 。这之后 , 刘邦完全采纳了萧、韩的意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后让项羽饮恨乌江,建立汉朝 。
《隆中对》中言“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而诸葛亮以后制定的伐魏策略,也几乎拷贝刘邦出川的路线 。但三国时期的中原和楚汉争霸的中原已经完全不同 。东汉以来一直以洛阳作为都城,而曹操挟天子以许昌为都城近半个世纪后 , 诸葛亮才出祁山 。诸葛亮制定《隆中对》时,许昌作为曹操的都城已经一段时间了,加上刘备还要夺荆州、益州、汉中三地,到北伐时中原的政治中心早就转移到许昌 。这样即使蜀汉出汉中攻下长安,对曹魏也不会有致命的打击 。这些恐怕是后来诸葛亮数出祁山,有心无力、无功而返的原因所在 。
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言论,但他竟然不是原创?

文章插图
诚然,诸葛亮一意北伐的理论前提,在《隆中对》也有所申明,那就是“跨有荆益”,百余年前公孙述据益出荆的历史 , 很大程度上是这一决策的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