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理都是片面的 , 没有提到适用范围 。
而“道理”身为短小精悍的句子,也无法准确说明自身的适用范围 。
那有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呢?
当然有,只是恐怕我记不住,所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来举例子 。
如果它不短小精悍,人们就记不住 , 很难流传 。
再往深了说 , 提出这个“道理”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客观上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 。因为他只不过是将他的人生经验(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总结提炼出来,成为一个让其他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道理 。”
一个人的经历加上他的所见所闻并不能代表世界上所有的样本,这就注定道理本身就是片面的,适用范围模糊的 。
昨天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说任何道理都要有和其相反的道理才完整 。(正因为这个道理本身的句子实在太长了,虽然我做了记录,但怎么也找不到原话)
2.道理都是高度抽象的,丧失很多细节 。
上面说了道理是对发生事件的经验性概括或者提炼总结 , 这就表明它在成为短小精悍的俗语的过程中,必然要丧失很多重要的细节 。
举个例子:保持一致愚不可及 。(《影响力》的作者说经常听到有人这么引用这句话)这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一句名言 。
而其实原文是这么说的:“死脑筋地保持一致愚不可及 。”
更细致的版本其实是:“卑鄙的政客、哲学家和传教士最崇拜死脑筋地保持一致了,这实在愚不可及 。”
保持一致真的愚不可及吗?
不一定 。
很多人反而认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更有道理 。只有把这句话放在一个更加具体的语境里,它才适用 。
3.道理都是模棱两可的,怎么理解都可以 。
“吃亏是福”这句话你认同吗?
如果认同的话 , 我想问问你,被人抢劫是福吗?被人骗钱是福吗?被人霸凌是福吗?
你也许同样能找出一堆理由说这些坏事也能给人教训,让人吃一堑长一智,让人早一点明白社会险恶,加强防范 。
如果不认同的话,我想我问问你,很多时候不吃点亏你就没法获得其他想要的东西,比如家庭生活,职业提升 , 你会如何选择呢?
你也许会说:我又没做错什么,我就是不愿意吃亏,我只是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再拆解一下这个道理:怎样算是“吃亏”?什么才是“福”? 它都没有给出解释,单凭每个人自己理解 。
你可以定义被人欺骗是吃亏,暂时保住钱财是福气,也可以觉得没有受过社会教训反而是吃亏,能花钱消灾反而是福气 。
理解都无法达成一致,想法怎么相同呢?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每一个道理的确都适用于自己呢? 心理身上有个说法叫做“后见之明偏差 。”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了之后(你看到结果之后),会觉得理所当然,自己早就预料到了 。比如你看今天天乌蒙蒙的,判断下班时可很可能要下大雨,于是出门时带上了雨伞 。
结果分为两种:①下班时真的下了大雨 , 你很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带了雨伞 。②下班时没有下大雨,你觉得不用打伞也挺好的 , 而忘记了早上自己错误的预判 。
【他用这一论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翻译 一些人持有相反观点】再比如你找人借钱,其实心里早就做好了对方接受或者拒绝的打算 。结果:①对方借给你了,你会觉得自己找他借钱果然没错 , 这才是真朋友 。②对方没借给你,你会换位思考,理解他的难处和顾虑,或者抱怨说自己早就知道他不够朋友 。
也就是说,不论发生哪种结果 , 你都不会意外,因为事情发生前你早就预料过不同的结果 。一旦出现哪种结果,你就会将当初预判的情绪对号入座,自然觉得如此 。
- 薄姬是什么人?他是怎么逃过吕后这一劫的?
- 我被女友同学玩弄感情 最后把这一切归咎于我的母亲刘淑英
- 这一生我爱过人被人爱过足矣 我爱过别人也被别人爱过
- 张卫健张茜怎么认识的 婚礼上的白发还有这一层含义
- 多年夫妻变成怨侣 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个人
- 李亚鹏和王菲分手原因 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
- 怀孕了男友不愿意结婚 而这一切都是我设计好的
- 林依晨林于超感情好吗 因为她这一句话果断嫁了
- 我没办法放下这一切 可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 老婆出轨丈母娘却说很正常 这一家子没有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