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此永字八法之所原有,古人由自然参学书法由此可见 。
第一个笔法——侧
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
指书写运笔时用笔的手感 。
鸟之翻然侧下的动态感觉,现在人很少察觉,古人用心在此,如欧阳询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
故而鸟的这种感觉,古人可能容易理解 , 于现代人,着实难于理解领悟 。卫夫人对点的笔法描述:“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
点为侧 。“侧”指一种笔势动作,用毛笔侧面着纸,侧锋峻落,落笔不轻不重恰到好处,然后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与正锋下笔落在纸上的圆点不同,这一点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鸟之翻然侧下,灵动有力 。
写好一个点,看似简单,练习起来却很困难,角度和力度都要考虑好 。点作为很多字的开笔,一落下就注定了整体走势和结构 。拿“永”字来说,这一点若落得太短促,会显得整个字毫无气势,小气而不协调,如果下笔太用力,笔画拉得太长,又失了楷书的韵味,偏向于隶书写法 , 有些不伦不类 。
第二个笔法——勒
“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在要勒住马头时所用那条缰绳的手法一样用笔 。勒东西需要顺时针转动一下手腕,将绳子套掌上,这样才足以发满力 。勒马绳则刚好是逆时针转动一下腕的意思后往回拉 。
横是最常见的笔画,我们从“一二三”开始接触汉字,写了数年或数十年 , 很多人对这一笔的认识或许还只停留在落笔一拉即成的简单笔画 。没有任何变化写下的一横 , 只是一条单调的直线,缺失美感和生气 。书法最忌讳的就是刻板,横画一定要写得一波三折,富有变化,切忌顺锋平过 。
第三个笔法——弩
永字八法中介绍的竖笔的用笔手感和形态的呈现 。
原文为:竖为弩(用力也) 。
写竖的手感实际就是拉弓的手感,而笔毫就是我们要驾驭的弦 。需要发挥笔锋的弹性 , 这个弹性就如弓的弦,拉下来的时候是紧绷的,找到这个紧绷感 。形态上不可直,当略具变化 。
但想把这一笔写得漂亮 , 还得巧妙地将其写得不那么直,太挺直会显得僵硬无力 。手持毛笔,向上一纵尔后向下一跃,内直外曲 , 曲中见直,这样才有挺进之势 。既要直又要不直,似乎有些矛盾,但这就是书法之魅力所在 。
第四个笔法——趯
趯(替)跳跃的样子,通“跃” 。“钩为趯 (与跃同)” 。说书写勾的手感,如跳跃的一般
要往上或者往前跳,势必需要一个反方向的动作以作势 。
我们往上跳就必须下蹲,作足足够的势后发力往上蹬出 。
书写勾这个笔画的时候也是如此,一般竖勾是往左上挑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笔锋往右下按压或者拖拽 , 目的是为了出锋迅捷发力,来做好足够的势 。
从“永”字来看,钩连接竖画和后面要讲的提,前面的竖画决定了钩的形态,而后面的提则决定了钩的方向和角度 。写好这一笔,光是单方面讲究笔势是不行的,要纵观整体,分析结构,每个字的钩画都有其独特的、最佳的写法 。
第五个笔法——策
“提”:“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意思就是写提,就像“策马”使用鞭子的手感一样 。
鞭子本来是比较柔软的 , 只有提着劲儿挥出去,并将力送到末端,才能打到马身上 。所以书写这一笔,发笔时要用力,收锋时要得力 。然后再来说“提”,这是一个表示动作的字 , 由下而上,具有方向感 。所以写这一画时,其势应向右上斜出 , 不能写平了,要和短横区别开来 。
- 秋瓷炫于晓光是怎么认识的 女神最终敌不过他的猛烈追求
- 新婚人妻遭受背叛 这样的不幸婚姻究竟是谁的错
- 秋瓷炫于晓光相恋过程 相传二人是因戏生情的
- 喝醉酒后同事很快怀孕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阴谋
- 婆婆说我有病怎么办 感觉她总是看我不顺眼
- 不和公婆住孩子怎么带 住在一起他们老是给我添堵
- 怎么谢绝婆婆要带孩子 我很感谢她但是不放心她带
- 貂蝉第一个爱上的男人是谁 此人究竟是吕布还是董卓
- 三国争霸时期,是哪国负责守卫边关的呢?
- 张飞唯一一次战败,是被谁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