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造船技术如何?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造船技术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造船技术如何?】外交背景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 。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 , 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
有观点认为,明廷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响有明近三百年 。也有观点认为 , “不征”是明朝对内设定的最优外交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在于以武力为后盾 , 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而具体交往模式的选取,又与交往对象在明朝外交层级中的位置有关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造船技术如何?

文章插图
朱棣篡位后,锐意沟通域外国家 。在郑和之前,他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满剌加(当时尚未建国) , 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 。在郑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发动南征安南,将之纳入明王朝版图 。“郡县安南”之后 , 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为郑和后续的下西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 。
经济背景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 。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 , 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
此外,元末时江南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的海船建造业,到明初更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业,除南京宝船厂外 , 在苏州、松江、镇江等地均设有官厂 。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受这场政变的影响 。这时 , 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 , 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 , 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
科技条件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 , 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
造船技术
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约在唐代,中国人已经发明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开孔舵 。在船型方面 , 宋元时期,中国海船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被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应用最广、影响最大 。在海船船壳结构上 , 中国海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亦称“错装甲法”结构),从而使船壳板联结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 , 且不易漏水 。
船舶载重量也相当可观,南宋时已可达万石以上;在载客量上 , 大海船可载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环境上,中国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设施齐全,配备洗漱设施,设有可以携带家属的幽雅客房 , 备有充裕的食品,甚至在船上养猪、种菜、种药材、酿酒,以及种植盆景以供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