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投降孙权之后 太史慈为何就"销声匿迹"了( 二 )


趁此机会,孙策迅速攻占丹阳、会稽、吴郡等地,成功割据江东 。能在短时间内能够由此成就,小霸王孙策所用之手段不可谓不迅猛、酷烈,以致不少江东英豪都惨遭其诛戮 。再加上袁术称帝,被视为袁术旧部的孙氏一族,也难免背负“篡逆”恶名 。这样一来 , 非但江东大族不愿与之合作,就连寄寓在此的江淮名士,也很少主动来投 。

太史慈投降孙权之后 太史慈为何就"销声匿迹"了

文章插图
上图_ 袁术(?-199年),字公路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孙策不仅主动与袁术断绝往来,试图摆脱“袁术附逆”的形象;还主动向许都遣使贡奉,以明确其汉室旧臣的身份 。彼时 , 曹操忙于中原战事,无暇顾及江东 , 见孙策如此“上道”,就干脆承认了孙策的身份,并擢升其为讨逆将军、吴侯 。紧接着,孙策又打起了刘繇旧部的主意 。
刘繇为汉室宗亲,又是名正言顺的扬州牧,其在曲阿时,“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繇携接收养与同优剧,甚得名称” 。可见 , 刘繇在江淮名士心中拥有强大声望;故孙策想要对流寓名士示好,自然要善待刘繇旧部,通过继承刘繇政治遗产的手段,经营孙氏一族的名声 。
由材料一可知,孙策对刘繇、笮融旧部颇为宽容,有意拉拢他们,并成功得到了刘繇旧部的支持;材料二中 , 孙策主动安葬刘繇,带回其遗孤;孙权执政后,亦对刘繇之子刘基多有赏拔,可见孙氏一族有意宣扬其政权的合法性;材料三中,为得到太史慈效忠,孙策放低姿态,与之“推心置腹”,甚至为自己曾攻打过刘繇做出“反省” 。而随着太史慈的服软,也意味着以他为代表的刘繇旧部倒向了孙氏 。
三、太史慈对江东的作用
太史慈归附孙氏后 , 被擢升为建昌都尉,以海昏为治 , 统辖下六县(海昏、建昌、新吴、吴平、上蔡、永修) 。彼时的太史慈,正如同初归曹操的臧霸,两人虽名义上属孙、曹管辖,但仍在自己的地盘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属于半独立状态 。当然,他们也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
臧霸都督青、徐二州,率领泰山诸将屯兵于青、兖、徐三州交界的琅琊,与割据青州的袁绍长子袁谭相持,就自然替曹操守住了兖州北大门 。同理,太史慈担任建昌都尉,亦有替孙氏镇抚山越、流寇之用 。据陈建梅考证,建昌都尉即东吴名将蒋钦后来担任的(豫章郡)西部都尉 。
太史慈投降孙权之后 太史慈为何就"销声匿迹"了

文章插图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
建安初年,孙氏虽据有豫章郡,但鄱阳、庐陵等地皆未服从 , 实为孙氏统治不达之处 。在此情形之下,孙氏令太史慈携刘繇旧部镇守豫章西部,不仅成功继承了刘繇的政治遗产,完美解决了刘繇旧部的安置问题;也能利用太史慈的武力,以防止豫州边郡的山民与流寇趁机作乱 。
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 。策于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 , 治海昏,并督诸将拒磐 。”又据《三国志·黄忠传》记载:“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
湘赣古道是连接豫章与长沙的常用交通要道 。孙坚任长沙太守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 , 孙坚即越境救之”,说明在汉代时 , 湘赣古道是可以通行的,所以刘磐、黄忠屯兵长沙攸县时,便可从此道而出,劫掠宜春、上蔡、艾县等地 。考虑到太史慈的勇猛,孙权“以慈能制磐 , 遂委南方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