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主要依靠改编,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不是偶然的 。长期以来,连环画主要依靠改编,很少有创作的脚本 。这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很特殊的现象 。这一状况是怎样形成的呢?曾经分析过古代连环画的“隐身性”特点,隐身性限制了它的独立性 , 增强了它的依附性 , 使中国连环画形成长期改编移植的传统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连环画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当时的连环画除改编外,也有一些创作的连环画 。但除了受群众欢迎的如《三毛流浪记》、《王先生与小陈》等连环漫画外,一般创作的故事,由于作者水平的限制,则大都是低、劣、粗、滥的东西,很难和根据古旧小说等改编的作品相抗衡 。更可惜的是 , 这条创作之路,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后来也没有得到开拓和发展,实际上已经中断了 。新中国成立后 , 由于脚本的诞生,出现了一批脚本作者,他们大多由各出版社的文字编辑兼任,始终未形成一支专业的脚本编创队伍 。这些编辑同志,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仍然主要依靠改编,很少有创作的脚本 。虽然一再向社会上的作家呼吁,希望得到支援,但始终收效不大 。
连环画的题材,大都根据文学作品移植 。中外著名的小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剧、电影等,是改编连环画的主要根据 。也有些是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编创出来的 。连环画还介绍名人事迹,传播历史、地理、科技和政法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题材丰富多样,艺术形式一般又具有通俗普及的特点,因而长期以来以特有的群众性、文娱性和知识性而拥有众多的读者 。它的主要读者是少年儿童,但成人读者也极为广泛 。
连环画的改编也有局限性 ,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宽广的改编之路,正在走向狭隘的小胡同 。改编所依据的宝藏,正在日趋枯竭 。由于几十年的积累,中外古曲文学名著和近代、当代适合改编的佳作 , 差不多都已经改编过了 。再找合适的选题,已经比较困难 。偶尔发现新的好选题,也很容易出现争抢选题的风潮,造成选题重复、粗制滥造、出版物积压滞销等不良的状况 。
2.文艺作品的灵魂,应是它的独创性 。因此 , 具有独创性的好脚本,最受读者欢迎 。特别是像“三毛”那样能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具有生命力的连环画人物 , 更非创作莫属 。而改编的选题,如果读者看过原作就不见得再有兴趣和时间去阅读它了 。
3.由于连环画编绘和出版周期较长,同是改编的作品却常常落在电影和电视播映的后面,缺少竞争力 。以上这些情况,都明白地向我们提出黄牌警告:单靠改编的道路是越来越行不通了!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创作连环画脚本 , 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的确,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只有依靠改编才能生存下去的道理 。如果是这样,那它就很难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了 。
连环画的创作很大部分靠文字说明,文字精彩尚可补拙;文字蹩脚,那就糟糕了 。至于如何发展连环画脚本的创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至今为止还没有多少经验可以总结 。我们过去曾大声疾呼希望作家们来创作脚本,或是建立一支创作脚本的专业队伍 。但是,这些愿望虽好,却很难实现 。现在看来,也只能在我们现有的连环画编创队伍中想办法 。从培养一批能编能画的作者入手,可能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 。作为过渡,可以先提倡自编自绘 , 然后发展为自创自绘 。自创自绘,在漫画型的连环画作者中,早已经成为通行的方式,为什么在文学故事型的连环画作者中就不可以呢?目前在这方面,自编自绘者,已经屡见不鲜;自创自绘者 , 也已经初露头角 。如近年来漫画家编创的《小精灵》等系列连环画 。再如《中国连环画》举办的主要由作者自创自绘的“一题多画”征稿,也开了个好头,投稿者颇为踊跃 , 正说明此事大有可为 。
- 唐中宗李显知道韦后与武三思私通为什么不处理?是不敢处理还是另有所图?
- 隋炀帝的功与过都有哪些?
- 杨坚与杨广父子间的阴谋算计
- 菇娘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 遗传与环境 每个人的寿命是天注定的吗
- 孩子游泳的好处与坏处 小孩子游泳的好处有哪些
- 玻色因的功效与作用
- 和初恋再次相见是怎样的感觉 与初恋再次相遇是怎样的感受
- 牛僧孺与白居易之间有什么故事?有哪些与牛僧孺相关的意识典故?
- 有哪些与白敏中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