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录来看,即使康熙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但是召见了诸位皇子和大臣隆科多,这么多人见证,肯定没问题的 。
但仔细看看那段历史,并非这么简单,关于这个记载,很有可能就是雍正帝授意之下刻意捏造记载的 。
因为关于这个记载有着一个不断补充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雍正帝的说法自相矛盾 。
在雍正元年八月,关于继位过程,雍正是对大臣这样说的:“命朕缵继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这说明康熙帝临终传位给雍正帝,并非是诸位皇子和大臣见证的 , 所以说仓猝之间一言定大计 。
到了雍正二年,雍正帝又说道:“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 , 朕若知之 , 自别有道理 。皇考宾天之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
到了雍正四年,八爷党被清除以后,雍正帝的说法马上改变了,说道:“皇考升遐之日 , 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 , 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 。
到了雍正七年,则是更加具体指出了在场聆听康熙帝遗命的七位皇子名字,以佐证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最后这个完善说法,成为《清圣祖实录》中的具体记载 。
文章插图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看雍正这个不断完善说法的时间段,刚开始登基,统治不稳的时候,说到继位过程 , 并没有七位皇子在场的说法 , 按理说当时是最应该说出去的,以此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但雍正帝偏偏没有说 。
等到雍正四年开始,清除了反对派以后,则是出现七位皇子在场的说法,到了雍正七年,统治更加稳固以后,更是有了七位皇子的具体名字 。
那么为什么不在继位之初 , 直接说出七位皇子在?。?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呢?
毕竟当时谣言四起 , 认为雍正帝就是篡位,但雍正帝并没有说 。直到统治稳固以后才说出,而在那个时候 , 诸位皇子被打压的打压,被收拾的收拾,被拉拢的拉拢 , 可以说雍正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根本不敢对这个说法有什么异议,这点就值得令人深思 。
到了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在位的乾隆六十年 , 在说道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时,乾隆帝并没有引用父亲雍正帝修的《清圣祖实录》中关于七位皇子在场的记载 , 而是说道:“圣祖大渐,授位皇考,其时系内大臣隆科多宣传顾命” 。
那么乾隆帝为什么没有引用这个可以一锤定音的记载呢?
文章插图
很大可能在于这个记载漏洞太大,难以自圆其说,所以乾隆帝干脆避而不谈 。而当时在现场的,应该根本没有这七位见证者,而是只有隆科多一个人 。
正因为以上雍正帝的矛盾做法,再参考康熙帝在晚年虽然对老四胤禛重用,但更是重用于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 , 使当时人们大多生出“圣意欲传大位于胤禵”的猜测,康熙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一舆论,如果他真的想立老四胤禛为继承人,应该明确给老四留下亲笔遗诏或者召集王公大臣当面宣布的,而不是表现出让人不解的做法,使得大众心生怀疑,使人对雍正帝的继位合法性产生质疑,给新君雍正留下一个不利于他的局面,于是便有了雍正帝是否篡位的争议,这就的确有些耐人寻味了 。
当然这些疑点虽然不利于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 , 但是也不足以证明雍正帝就一定是篡位的,因此史学界只是有着雍正帝是否篡位的争议 , 并非认为雍正帝就一定是篡位了 。
- 孝圣宪皇后:甄嬛的历史原型,儿子的孝顺是她最大的幸运
- 康熙是怎么死的?真的是寿终正寝吗?
- 为什么说邹衍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提出了哪些学说?
- 清朝四大奇案之一,谋杀李毓昌大案的真相是什么?
- 五子胤祺明明很有实力 他为什么不参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
- 霜降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由来
- 南宋时期的临安是现在的哪里?
- 皇帝的妹妹怎么称呼?
- 黄河经过哪些城市和地区?
- 大暑是怎么形成的 大暑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