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时期为何有三千多名读书人命丧长安?就因为几首诗( 三 )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十一日,黄巢屠杀了留在长安的李唐宗室 。第二天,黄巢入驻大明宫 。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登基称帝 。这一天,黄巢登临丹凤楼,意气风发地颁下赦书:定国号为大齐,改年号为金统 。同时,黄巢下诏,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停任,四品以下的官员继续保留官位 。
黄巢处理前朝旧臣的原则很简单:凡是黄巢厌恶的 , 一律处死;凡是不在第一时间归附黄巢的高级官员 , 一律处死;凡是想背叛黄巢的,一律处死 。
黄巢下诏:凡是大唐的官员,只要到宰相赵璋的府邸报备官位和姓名,就可以恢复官职 。客观地说,如果黄巢想坐稳江山 , 最好的选择不是逗留长安,诛杀朝廷的官员泄愤,而是派遣精兵追击唐僖宗李儇 , 要么斩草除根 , 要么挟天子以令诸侯 。很遗憾,不管是安禄山,还是黄巢,都没有走这条路 。
也许,他们有自己的迫不得已;也许,他们仅仅是目光短浅,没有看透局势的发展 。黄巢逗留长安的时候,李儇骑着宝马日行百里,一路狂奔 。
凤翔境内,节度使郑畋听说李儇御驾亲临,急忙带着粮食前去迎接,并请求李儇留在凤翔主持大局 。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十八日,李儇一行到达兴元府,随后号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 。事实上 , 各地的军镇暂时没有动静 , 最先动起来的是神策军 。想当年,唐朝的权宦们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将神策军的地盘扩展到凤翔、河中等地,没想到阴差阳错,神策军竟然成了李儇反攻的第一支生力军 。
反观官军大元帅高骈,李儇逃跑的时候 , 屡次给他发信求援,可高骈却隔岸观火,拒不发兵 。说白了,唐朝的皇帝信任宦官,只因宦官能给他们文臣武将给不了的安全感 。

唐末时期为何有三千多名读书人命丧长安?就因为几首诗

文章插图
兴元府,李儇正在等待各地的援军消息,可手下告诉他,除了一支神策军赶赴凤翔外 , 各地的军镇毫无动静 。迷茫、无助、绝望的情绪缠绕在李儇的心头 。
就在此时,田令孜的哥哥,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使者到达兴元府 , 使者就带了一句话:如果皇帝愿意,可以到成都暂避锋芒 。
中和元年(881)正月二十八日,李儇到达成都 。蜀中,古称天府之国 , 物资充足 。从长安到蜀中需要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 , 道路崎岖 , 确实是易守难攻 。安史之乱后,成都的战略地位就被李唐皇室重视起来,朝廷设置了西川、东川、剑南西道三个辖区 , 三大节度使要么是皇帝的亲信,要么是宦官的亲信 。总而言之,蜀中就是李唐皇室的后花园 。
不管是自私也好 , 有预判也罢 , 田令孜确实走对了这步棋 , 这为李儇提供了立足之地,也为后来的战略大反攻奠定了基础 。有了成都的钱财和战略物资,李儇底气十足,他大肆封赏了官员和将士 , 重新激发了官军的斗志 。站稳脚跟后,李儇再次下诏,任命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泾原节度使程宗楚为副都统,前朔方节度使唐弘夫为行军司马 。
除此之外,不管是少数民族的军队,还是汉族将士,只要立下大功,郑畋可以先用空白告身进行封赏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期间 , 黄巢在干什么?
很遗憾,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 。可以肯定,在黄巢的眼里,官军不堪一击,官军将领都和高骈一样 , 自私自利,不顾朝廷安危 。
黄巢不相信朝廷可以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一支和他抗衡的军队,直到郑畋撕毁他的招降书,并统领一支由五万神策军组成的大军向他宣战后,黄巢才如梦方醒,派遣大将尚让前去平乱 。中和元年(881)三月,黄巢的五万大军开赴凤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