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时期为何有三千多名读书人命丧长安?就因为几首诗

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本名李俨 ,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873年8月16日-888年4月20日),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母为惠安皇后王氏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
李儇能干出荒唐事,那是因为他贪玩,可他毕竟是皇帝,让他放弃长安 , 去蜀中避难,这就有点践踏他的底线了 。
因为帝王尊严的驱使,李儇拒绝了田令孜的提议 。

唐末时期为何有三千多名读书人命丧长安?就因为几首诗

文章插图
广明元年(880)十一月十三日 , 李儇下诏 , 任命田令孜为总指挥,飞龙使杨复恭为副使,征调两千八百名弓弩手 , 由田令孜的亲信张承范率领 , 前往潼关镇守 。论军队的战斗力,神策军肯定是最高的 。
不过,神策军的问题也是最大的 。比如长安的纨绔子弟向宦官行贿,将名字挂靠在军队籍册 , 平日里享受神策军的待遇,却从不上场打仗 。
这一次,朝廷征调他们到前线,以至于很多将士抱头痛哭,不少人甚至逃离军队,或者花钱让穷苦百姓顶替自己 。一直到十一月二十五日,张承范才集结完军队 。
为了安抚张承范 , 李儇说道:“爱卿,你先前往潼关据守,朕的支援马上就到 。”历史证明 , 这就是一个谎言 。谎言的背后,是不忍直视的政治虚伪 。
李儇调集禁卫军,确实是为了帝王的尊严,可尊严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觉得尊严就是立足之本,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还有一种是面子工程,说白了,李儇如果直接去蜀中,那就是一无是处的昏君,可如果先派禁卫军抵抗,向天下人展示他抵抗的态度,然后再前往蜀中,那就是逼不得已的自保 。
唐末时期为何有三千多名读书人命丧长安?就因为几首诗

文章插图
广明元年(880)十一月二十七日,禁卫军来到华州城,刺史裴虔馀调任宣歙观察使,华州军民全都逃入华山 , 城中空空荡荡 。幸运的是,张承范在官仓中找到了千余斛粮食,将士们饱餐一顿,随后赶赴潼关 。两千八百名禁卫军,究竟能逆转局势,还是做官军的炮灰?谁也无法预料 。
再看看黄巢,气势如日中天,大军所过之处 , 军纪严明 , 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拥戴 。西进的路上,黄巢放出话来,他只想教训朝廷,如果地方官员不想惹麻烦,尽量别做出头鸟,只要官军不主动进攻,他就视而不见 。在黄巢的舆论攻势下,地方官吏毫无作为 。
广明元年(880)十一月十七日 , 黄巢攻破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率领官员迎接黄巢入城,好好地侍奉了一番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初一,黄巢大军来到潼关之外 。
据史料记载,起义军遍布山野,旌旗蔽天 。
黄巢万万没想到,当初在长安城说出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如今竟然变成了现实 。潼关之外,官军和起义军正面交锋 , 双方往来冲突,势均力敌 。
战斗从中午持续到晚上,因为一个意外,局势终于被改变了:禁卫军肚子饿了 , 战斗姿势开始走样,战斗决心慢慢消失,最终不敌起义军,退守到潼关之内 。为了稳住军心 , 张承范将辎重和钱财全部分给将士,同时向朝廷告急,希望李儇派遣重兵防守潼关 。
在奏折中,张承范言辞切切,不无埋怨之意:臣离京六日,甲士未增一人,馈饷未闻影响 。到关之日,巨寇已来,以两千余人拒六十万众,外军饥溃,蹋开禁阬 。臣之失守,鼎镬甘心;朝廷谋臣,愧颜何寄 。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初二,黄巢正式对潼关发动攻击 。起义军让百姓用泥土填满壕沟,随后一把大火,将潼关烧得七零八落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初三凌晨,潼关失守,张承范带领残兵逃回长安 。博野镇、凤翔镇的军队也准备退守到长安渭桥(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