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最后为何选择归隐

在有着“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的东钱湖湖边,有一座伸入湖中的小岛,三面濒湖,一面接岸,从远处眺望 , 犹如伏在水中的一头水牛,这就是闻名远近的陶公山,而山麓下依山傍水的一大片村落,则统称为陶公山古村 。
【范蠡最后为何选择归隐】

范蠡最后为何选择归隐

文章插图
话说两千五百年前,越国上将军范蠡辅佐越王勾践 。经过十多年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勾践终于兴越灭吴,昭雪了当年的奇耻大辱 。
然而 , 此时的越王已经不是当初的越王了,而是一个猜忌乍起的暴君 。为巩固自己的皇位,他伺机对身边的重臣下手 。当时成就越王霸业的有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是文种,一个是范蠡 。其实 , 足智多谋的范磊早已窥测到越王的居心巨测,力劝文种离开,但文种执迷不悟,不听范暴苦口婆心的劝告,到后来落得个被杀的可悲下场 。
此时的范蠡当然也明白自己危在旦夕,于是趁着功成名就之际,辞官归隐,一边周游他国,一边靠经商度日 。由于诚守信用,恪守公道,几年下来 , 赚得金银满盆,富可敌国,成为当时商界的巨贾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干是,就有小人在越王耳边煽风点火 。听信谗言的勾践,既害怕名震四方的范蠡,又觊觎着他的无数财宝,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追杀范蠡,以绝后患 。
被逼无奈的范蠡 , 只得偕西施乘一叶扁舟,逃到风光秀丽的东钱湖,最后隐居于伏牛山下,过起了与世无争、优哉游哉的生活 。平时里 , 偕西施轻波泛舟,抑或钓鱼自乐,好不逍遥,并且自喻“逃诛公”,掩人耳目 。
古时,东钱湖是一个逢雨便成涝,逢晴便成旱的地方,灾难不断 。每当此时 , 乐善好施的范蠡总会出手相帮,还经常把自己赚得的钱财恩泽乡里,从不计得失,在十里八乡赢得了好声名 。由于“逃诛公”和“陶朱公”为谐音,久而久之,这一带的人们习惯称这位慷慨善良的范公为“陶朱公”,而那座伏牛山则改名为“陶公山”,而山脚下的“陶公村”也由此衍生而来 。
到后来 , 当地人才知道“陶朱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范蠡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时常钓鱼的湖改名“万金湖”,因其在宁波的城东,后人遂叫“东钱湖” 。还将他曾经临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陶公钓矶”,并一直保存下来,也成为如今“钱湖十景”中的一个著名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