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谓为什么是溜须一词的由来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祥符中,禁火 。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 。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事毕,却以拆弃瓦砾灰壤实入堑中,复为街衢 。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

丁谓为什么是溜须一词的由来

文章插图
【丁谓为什么是溜须一词的由来】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 , 就是宋朝祥符年间,宫中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宫殿 。随后丁谓被任命为重修宫殿的负责人 。
实际上,丁谓接手这个活 , 面临三个难题:
一是取土难 。皇宫附近没有土源 。
二是运输难 。没有水运可以大量运输建筑材料,比如木料、沙石等到工地现场 。如果依靠陆运的话,既耗时又费钱 。
三是收尾工作难 。建筑工地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清运同样面临难题 。
厉害的是丁谓一招就化解了这些难题 。他的方法很简单,就地取材,挖掘大马路取土 。很快,这条通往皇宫的马路就被挖成了一条深沟,接着他又将开封附近汴水的水引到深沟里,这样建筑材料可以直接走水运直达工地现场 。工程完成后,他又将建造宫殿产生的建筑垃圾直接填在深沟里,于是这条深沟又成为街道马路了 。也就是说,丁谓在处理重修宫殿这个复杂的问题上一举三得,充分利用运筹学原理,完成了取土、运料、处理废物三项任务 。以至于连沈括很叹服,极力推崇,写进了他的《梦溪笔谈》 。

丁谓为什么是溜须一词的由来

文章插图
这个丁谓 , 真可以说是大宋朝的第一聪明人 。
这个聪明人,科举成名,最后成了大宋的宰相 。
当年丁谓自从入居三司首脑之位后 , 有机会经常接触天子和宰相等,爬的越高,看到的就越多,也越复杂 , 爬上高位的他看到了朝中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与权力斗争 。随着朝堂的权力斗争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他看到王钦若为首的一股势力赢得了宋真宗皇帝的欢心,对寇准展开了巧妙的围攻 , 最终加重了天子的猜忌心,导致功高震主的寇准下台后 。他发现了一个官场生态,那就是率直有功者不一定能容于帝王,反倒是奉迎溜须者得宠 。

丁谓为什么是溜须一词的由来

文章插图
那么丁谓是怎么溜须拍马的呢?随着地位的上升,丁谓变了,变得越来越世俗,也越来越圆滑 , 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越来越多的将自己的聪明才干运用在了政治上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中书省举行宴会,觥筹交错间,宰相寇准没留心 , 一点汤汁滴到胡须上了 。身为副宰相的丁谓见状,忙上前给他拭去 。寇准是个心直口快和正直的人,他很鄙夷这种做法 , 结果当着所有人的面呵斥丁谓:“堂堂一个副宰相,给上司溜须,成何体统!”
“溜须”一词指代巴结、讨好之意便由此而来 。
有一次 , 丁谓陪宋真宗钓鱼,半天也钓不到一条鱼 。宋真宗很郁闷,丁谓见状 , 忙赋诗两句:莺惊凤辇穿花去 , 鱼畏龙颜上钩迟 。两句诗说的宋真宗龙颜大悦 。丁谓这马屁确实拍得果然有水平,文化人溜须拍马起来就是不一样 。而丁谓靠着这手绝活,飞黄腾达 , 尤其是在帮助宋神宗完成了泰山封禅的事情后,丁谓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