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 二 )


文章插图
苏轼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 。苏轼62岁时,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他此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经历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这样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或许是难以承受,但在苏轼眼里,却早已算不得什么了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仅仅十个字,既有人生无常的无奈 , 又有随遇而安的云淡风轻 。
苏轼的一辈子颠沛流离,他也亮堂堂地活成了诗情画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提到了一种人,这种人可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人叫做"古仁人" 。我认为苏轼就是这种人 。他在没有任何实质性错误的情况下,一再被贬,半生漂泊,却从未把内心里的怨与恨施加给这个世界 。他在密州救灾,在徐州抗洪,在杭州筑堤,在儋州教书,他留给世人的,都是美好 。而他自己所承受的,是丧妻,是失子,是报国无门的遗憾,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

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

文章插图
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都属唐宋“八大家”,世人合称“三苏” 。
苏轼的母亲程氏,贤惠多才 。苏轼从小就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弟弟苏辙一起诵习诗文,博览经史 。少年时的苏轼才华过人,十来岁就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警句 。
年轻时苏轼更是才思敏捷,千言立就,随物赋形,洒洒洋洋 。嘉祐二年(1057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给予高度的评价,“惊喜以为异人”,苏氏父子文名在京城广为传播 。此后苏轼历任凤翔府推官、开封府推官,正式步入仕途 。
神宗初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大臣的激烈反对 。苏轼虽然不像守旧派那样以为新法概不可行,但在如何改革的具体问题上与王安石产生分歧,对变法做了全面批评 。他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以及《再上皇帝书》和《拟进士对御试策》,抨击新党求治太急,并借试进士策之机讥讽时政 。因此,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 , 以后又徙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
豁达的苏轼对匆匆人生早已看透 , 对于宦海浮沉 , 他宠辱不惊 , 潇洒看待 。他每到一地,不追求奢华的铺张,只求寄情山水,陶冶性情 。在任上 , 苏轼嫉恶如仇 , 同情民间疾苦,民众由此得享太平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一片赤诚写《湖州谢表》 , 忠告神宗要亲贤臣、远小人 , 但是就是这种忠直之言也使他卷入了一场排斥和打击异己的文祸之中 。苏轼被御史台(又称“乌台”)诬陷为大不敬而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
贬官黄州五年,苏轼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大丰收 。他以如椽之笔,把自己忧郁与放达、人世与脱俗的矛盾心境一一寄于诗文 , 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酒仙歌》等千古奇文 。
哲宗继位后 , 旧党上台,苏轼被重新起用 。一直升至翰林学士 。但是耿直的苏轼认为王安石新法中也有一些合理部分,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又一次开罪了旧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