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蘅塘居士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体制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
文章插图
这段话中作者引用的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可谓脍炙人口 。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却弄不清楚 , 以致于出现了许多讹传 。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也会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凑”等等 。还有人说这句话前面说“不会吟诗”,后面说“也会吟”,前后矛盾有语病 。
文章插图
那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了解“吟诗”二字的含义 。
第一,吟诵诗歌 。吟诵诗歌就是即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歌,它是吟诗最常见的意思 。如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 , 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古装剧中常可见到旧时蒙童读书那种摇头晃脑的姿态和故意拖长声调的作法 。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 , 朗读和默读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对古典诗歌加强诵读,读出节奏和感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所以诵读历来是古诗文学习中所强调的方法 。《庄子·德充符》云:「倚树而吟 , 据槁梧而瞑 。」
文章插图
第二,创作诗歌 。吟诗也有作诗的意思,如 宋代孔平仲《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轼 以吟诗有讥訕 , 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 。” 清代杜濬 《一杯叹》诗:“坐使吟诗作赋兴索然 , 眼见斯文从此废 。”吟诗的这个意思今人不多见,但它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如吟怀(作诗的情怀)、吟讽(作诗讽刺)等 。
文章插图
此外,“吟”字还有多个单项 。如“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元·戴侗《六书故·卷一一·吟》:「痛为呻吟」《战国策·楚策》:昼吟宵哭 。)、“叹息”(《战国策·楚策一》:「雀立不转,昼吟宵哭」)、“啼叫、鸣叫”(《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肃而长吟」《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二》:「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口吃、话说不清楚”(《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推敲字句”(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 。
那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中涉及的“吟诗”究竟是哪个意项呢?很显然 , 这里的“吟诗”应该是作诗的的意思 。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吟诵对古人来说是一种较低的能力 。
今人学习多“看”书,古人学习多“读”书 。“读”即要出声 , 古代蒙学起步就要求诵读 , 虽然一开始不一定能诵读的很好,如读出节奏语气等 。但是,将《唐诗三百首》读熟后,应该古诗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了 。因为《唐诗三百首》不全是简单的诗,还有不少比较长的“歌行体”的诗 。如王维的《桃源行》32句,韩愈的七言古诗《石鼓文》66句 , 都是较难的作品 。这么多东西学完,只达到一个会“吟诵”的水平,就好像是高中毕业只学会了拼音,简直是在开玩笑!
- 宫词顾况其一朗诵,唐诗宋词必背75首
- 古诗感遇其二唐张九龄,每日一首唐诗张九龄
- 杜荀鹤写了哪些诗「他的诗是唐诗最后一缕余晖杜荀鹤十首佳作通俗自然清新秀逸」
- 黄鹤楼中考赏析题,唐诗黄鹤楼赏析
-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将领,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
- 花了三百多做了个美甲,男友生气不理我怎么办?
- 李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 陈子昂是初唐诗人吗
- 破冰行动林胜文视频里的三百万领导是谁
- 明朝皇帝不上朝还昏庸 明朝为何还能三百年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