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素(约769年~约819年),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 。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 , 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 。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 。
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著名 。这两首诗都写思妇对戍边丈夫(征人)的绵绵情思:前者是在春天,此时“城柳袅袅 , 陌桑青青”,主人公正在采桑,但因为心有所思,惦念着远方的亲人(“昨夜梦渔阳”),以至“提笼忘采叶”(居然忘记了采桑叶);后者是在秋夜,此刻“漏水丁?。嵩坡? ,在微露的月光中思念丈夫,只觉得这夜何其漫长,秋夜里潜藏的虫儿又整夜叫个不停,主人公想到将要秋去冬来,于是向老天祈愿:“征衣未寄莫飞霜” , 因为怕丈夫受冻 。两首诗都写得极其传神逼真 , 感动人心 。
贞元十四年李随榜进士,与李翱、吕温同年 。以中朝无援不调,潜耀久之,复中博学宏辞,始任武康军従事 。贞元二十年 , 迁司勋员外郎,除翰林学士 。时宪宗求卢纶诗文遗草,敕仲素编集进之 。后拜中书舍人 。仲素能属文,法度严确 。魏文帝有云:“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 。”此言得之矣 。其每词未达而意先备也 。善诗,多警句 。尤精乐府 , 往往和在宫商,古人有未能虑及者 。
文章插图
1.《秋夜曲》
张仲素〔唐代〕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
秋逼暗虫通夕响 , 征衣未寄莫飞霜 。
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 , 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 , 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 , 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
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
2.《春闺思》
张仲素〔唐代〕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
此诗描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后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刻画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 。
全诗虽篇幅短?。顾夹虑?nbsp;, 剪裁精工 , 场景选择典型,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堪称佳作 。
3.《秋闺思》
张仲素〔唐代〕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卫崾?。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
这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 。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 。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 。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 。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
4.《秋闺思》
张仲素〔唐代〕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
这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 。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 。
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 。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
- 在沉香重华与成毅有感情戏张芷溪成了古装剧中的钉子户
- 张哲瀚的毁灭史伤害国人的感情必须凉凉
- 张小凡满月井看到的是谁,张小凡为田灵儿求情是哪一章
- 长宗我部元亲统一四国,长宗我部国亲
- 古诗怨情唐李白,李白怨情
- 县领导到元善镇调研项目建设工作情况,领导到项目调研
- 为什么做事情优柔寡断,真正聪明人的五种心理
- 女神医义妁汉武帝身边的杏林高手弟弟却是无情酷吏
- 杨紫陪奶奶过国庆节晒美照心情愉悦但P图明显电视机都变形了
- 抗击疫情的书法作品展,抗疫情书画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