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是什么人?汉元帝登基之后为何要杀他?( 三 )


萧望之知道了汉宣帝的用意之后,终于没有再推辞 , 马上走马上任了,在做左冯翊的时候,很认真负责地处理当地政务 。后来萧望之因为得到了汉宣帝的鼓励,在左冯翊的位置上足足做了三年,萧望之辖区内的百姓都对他称赞不已 。
公元前59年,萧望之被升任大鸿胪 , 负责管理诸侯国和藩属国事务 。
此前乌孙国国王向汉宣帝上书,求娶汉家公主 。汉宣帝接到乌孙国的请求,就召开会议讨论是否要应允乌孙国的和亲,萧望之对此事发表意见说,乌孙国天高皇帝远,所做出的承诺不可轻信,远嫁公主并不是一件好办法 。
当时汉宣帝并没有采纳萧望之的建议 , 执意答应了乌孙国的求亲 , 经过商议定在公元前60年,派长罗候常惠护送公主远嫁乌孙 。
没想到,公主的和亲队伍还走在路上,乌孙国的国王昆弥翁归靡就去世了,他的侄子违背制约自立 。常惠听说了这件事,就从边塞上书报告汉朝 , 暂时将公主留在敦煌郡 , 并且亲自到乌孙国责备狂生不信守承诺,应该立元贵靡为乌孙王,才能求娶汉朝公主 。
消息传到了汉朝,汉宣帝召开紧急会议,萧望之再次反对将公主嫁到乌孙,并拿之前的解忧公主和前乌孙王为例 , 告诉汉宣帝 , 乌孙国摇摆不定,不信守盟约,之前汉朝嫁过去的解忧公主和前乌孙王感情不和睦,所以边境也不太平 。
汉朝打算将公主嫁给继位乌孙王元贵靡 , 如今元贵靡并没有被立为王,我们不履行合约也是合情合理的,并没有不信守承诺的问题,之前汉朝不知道和亲了多少次,也并没有多少效果,边境并没有太平 。
这次汉宣帝经过深思熟虑,听从了萧望之的意见,之后再也没有答应和乌孙国的和亲 。后来汉宣帝认为萧望之的意见是正确的,升萧望之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 。
公元前57至54年间匈奴内乱,很多官员都说,此事应该趁着匈奴自顾不暇一举击溃匈奴 。汉宣帝召开会议讨论是否要出兵匈奴 。
萧望之以仁义的角度劝导汉宣帝不要趁人之危,要用德行服人,要保持汉朝的大国气度 。尽管汉宣帝十分想要消灭匈奴,听过萧望之的话,也打消了念头 。
但是后来 , 汉朝还是平定了匈奴,让匈奴彻底臣服汉朝 , 从此之后,匈奴再也不敢违背和平盟约 。
萧望之无论是对待汉朝内政还是外政,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看法,而且每次遇见事都能够切中厉害,所以汉宣帝很器重他,渐渐的萧望之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如果萧望之是一个谦卑知进退的人 , 那么萧望之一辈子都不会走背字的,但是萧望之是一位世家公子哥啊 。
世家公子哥出身的萧望之本来就娇贵,但凡有点委屈的事,不愿意的事,萧望之连皇帝都不买账,之前不愿去做京都父母官,都敢生病请辞,为了稳住萧望之,汉宣帝都要派人去把话讲明白,换个人的话,根本就不敢,谁敢呢,一不小心脑袋都没有了 。
可见,萧望之是一个油盐不进的人,如果没有切实的利益,萧望之是不愿意做的 。而且萧望之其实还是一个比较生硬的人,不太会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所以在很多大家看起来是小事的事情中,萧望之总是不愿意妥协,比如最初见霍光的时候,不愿意搜身,再比如汉宣帝派他去平原郡的时候,他不愿去还上书给汉宣帝 。
这都是萧望之性格中比较任性的一面,而且萧望之虽然聪明,但是他并不清醒,没有危机意识,这就导致当他的权势达到登峰时,他也是比较容易失去分寸的 。
后来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使萧望之的性格彻底暴露出来,就比如,萧望之认为丙吉不适合做丞相,还特意上书给汉宣帝,说什么三公之中有不合适的人 。汉宣帝看到萧望之的上书,鼻子都要气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