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好学生”如何更抢手?专业能力不等于求职能力( 二 )


张超坦言 , 近年来“学历高消费”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 , 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招收研究生 , 却并不考虑岗位的匹配度和实际需要 。
同样令求职者苦恼的是 , 一些用人单位招聘环节冗长 , 从启动到录用周期较长 , 而且笔试、面试大多错开进行 , 几轮下来 ,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求职的负担 。 “为了留住求职者 , 很多企业要求他们提前缴纳违约金 。 ”王进补充道 , “动辄数千元、上万元的违约金 , 对没有收入的应届生来说 , 无疑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
一方面 , 王进表示“理解企业的苦衷” , 另一方面 , 他也建议用人单位“能够意识到如今大学生的性格特质 , 多一些共情和关爱” 。
“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都是00年前后出生的 , 他们成长环境相对富足 , 至少不需要立马找到一份工作来‘挣钱养家’ , 所以近年来出现‘慢就业’现象 。 同时 , 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技能发展良好 , 对自身的需求体验要求比较高 。 ”王进说 , “如果让他们进入人职匹配的岗位 , 往往能够迸发出强劲的能量 。 实际上 , 00后并不缺乏奋斗精神 。 ”
重视需求 , 高校也要“跑市场”
毕业前 , 清华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黎晗东经学院安排 , 去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实习 , 跟着实践导师全流程做项目 。 “实习的项目难度和在学校做学术研究的难度不同 , 实际工作要考虑工程难度、时间、造价等多方因素 , 这些都是在课堂上不曾留意到的 。 ”黎晗东说 。
如果把毕业生直接推上工作岗位 , 适配性如何保证?
刘海滨分析 , 既要打通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之间的“内循环” , 也要打通高等教育系统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外循环” , 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 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信息 , 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引入高校 。
高校校长书记访企拓岗促就业是今年教育部部署的促就业“硬举措” 。 高校的人才培养该如何紧跟市场 , 社会需求能迅速反馈到专业上吗?
几年前 , 刘海滨曾和校领导一同去江浙一带回访用人单位 。 他们发现 , 当地国际学校急缺双语教师 。 一行人回来后 , 迅速研究调整了培养方案:在选修课中加入双语教学内容 , 并逐步在必修课中加重英语课程占比 。 “在江浙一带 , 我校毕业生‘行销对路’ , 很重要的就是靠双语能力的好底子 。 ”刘海滨说 。
高校也要“跑市场”?刘海滨坦言:“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定位不同 , 对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也存在差异 。 然而 , 重视用人单位实际需求 , 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 ”
2022年2月 ,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 , 此次专业增、撤工作共涉及2765个专业布点 , 其中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8个 , 撤销专业点804个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 , 此次撤销的专业布点 , 主要是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 。
清华大学计划启动一次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 张超介绍:“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 , 回应市场需求和国家需要 。 在适当的时候 , 对人才培养环节以及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 。 ”
【求职|“好学生”如何更抢手?专业能力不等于求职能力】湖北日报客户端 , 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 , 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 , 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