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娜扎|在体制内工作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三 )


但是在体制内 , 很难说提拔一个人对领导有没有用 。 所以业绩很重要 , 但“有没有用”也很关键 。
我自己总结 , 两种人最有用:打手和夜壶 。 一个处理公事 , 一个处理私事 。 有时候这两种人是一个人 , 那就是大大的心腹 。
不过要当“二号首长” , 不是那么容易 , 我自己也还在观察 , 三两句说不清楚 , 有机会可以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讨论下 。
至于具体的定位 , 一时间也说不清楚 , 有时间还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 。

8.喝酒就是喝酒 , 没什么文化
体制内“酒文化”是个久为诟病的话题 , 好像不会喝酒 , 不参加酒局就融不进这个群体 , 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
严格来说 , 吃饭喝酒只是一种社交方式 , 而且哪里都有 。 企业里也经常搞团建 , 动不动也要拼酒吹盅 。
只是说 , 喝了酒的人 , 情绪往往更高 , 理性更少 , 交流起来更通畅 , 你可以说它是个加分项 , 但绝不是必要手段 。
我在工作中当然见过很多有趣的局:有人在桌上封官许愿 , 还有拜把子、结亲家的 , 不一而足 , 但结果呢?大部分都没能实现 。
即使有实现的 , 那多半是因为某人各方面都很到位 , 在酒桌上“临门一脚” , 给人假象:酒桌上能成事儿 。
因为人都愿意看到这样的剧情:某人抓住坐电梯的30秒 , 向某大佬争取投资 。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 我们更愿意相信戏剧化的、表面上的 。
所以 , 如果有人拿喝酒和你说事 , 即使你迫于面子喝了 , 也不要相信他说的话 。 实在喝不下了 , 不喝就不喝 , 你奈我何 。 什么 , 酒品如人品 , 不存在的 。
当然 , 喝酒也有个较大的好处 , 就是让你看清某些人 。 在酒精麻醉下 , 人的话多 , 本性更容易暴露 , 他不一定说真话 , 但你可以听听 , 这人平时都在想什么 , 有什么思考方式 。
比较好的一点是 , 主流的社交方式一直在变 , 这是社交大环境 。
60、70后的领导层生长于物质匮乏的环境 , 养成了吃喝社交的习惯 。
80后以体制、单位为基础 , 从小住在“大院”“大厂” , 更喜欢玩伴社交 , 一起运动 , 一起搞爱好等等 , 这也是我的日常 。
90后呢 , 我不知道自己看得准不准 , 我把他们叫“价值社交” , 符合三观的人 , 即使两人没什么感情基础 , 平时没有交集 , 也很快能成为朋友 。 这是更理性和先进的社交方式 , 也是一种进步吧 。

9.小心那些天天说你好话的人
天天夸你的人 , 一般只有三个目的 。

  • 领导画饼
  • 同辈捧杀
  • 求你办事
你想想 , 这里面哪有一个动机是很好的 , 全部都是自利的 。 不过 , 说好话现在是体制内 , 乃至全世界的“习惯” , 大家都习惯了“场面上”的来往 。
我想强调的 , 就是不要因为这些话轻易答应、相信别人 。 越是精明的人 , 一言一语目的性越强 。
如果你特别吃软不吃硬 , 对这方面没有抵抗力 , 我建议在朋友圈保留几个微商 , 看看人可以怎样吹牛 。
今天他们怎么跑火车 , 明天也能想办法把别人绑在火车头上 。

10.真性情在工作外
很多朋友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同事值不值得深交 , 我说可以 , 但工作不是谈交情的环境 。
不是你和一个人够熟悉 , 两个人就会走到一起的 。 因为工作上的人都是工具人 , 从领导到员工 , 不外如是 。
尤其是领导 , 越到高层 , 越会把工作和生活撇清 。 不要看他很随和 , 那都是行活儿 , 因为用这张脸可以应付99%的人 , 很方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