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电影票房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啥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感动很多人,但真的没能感动我 。如果把人弄哭就是好电影,那我之前看过一部《念书的孩子》,弄哭人的情节更多,但不妨碍我认为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
只要认真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能看出来,贾晓玲感受到的母爱是缺失的,她潜意识里不认可自己,认为当前的自己不配得到母亲的认可 。驱动着她做出抉择的原因是讨好和对自己的不认可 。还可以看出来她对父亲是存在不满的情绪的 。
在电影中,贾晓玲从根上就否定了父母的感情,认为他们的婚姻不能给母亲带来幸福和快乐 。问题是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铺垫过(贾晓玲以为的)李焕英的不高兴存在父亲的原因 。难道贾晓玲的父亲在她生命的前二十年是缺失的?还是为了最后的煽情,把父亲当成了一个工具人?总之 , 单从电影给出来的信息来看,我感受不到贾晓玲对父亲有一丝一毫的爱和关怀 。贾晓玲认为因为生了自己使母亲过得不开心,所以就可以自作主张改变父母的婚姻 。这说明在穿越前,贾晓玲也没有和父母好好沟通过,或者说父母的某些言行举止在她的潜意识里留下过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印记 。
说回到现实中,死者已逝 , 一个正常人难道不应该更多的把关怀和爱留给还在活着的父亲?当然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为了缅怀母亲,对父亲着墨较少 。但为了缅怀死者 , 就不顾生者的感受,这是和自己的爹有仇?观众可以试着把自己带入到贾文田的视角 , 试着体会一下贾文田在看到这部电影时的心理感受 。如果你能感到舒服,那我佩服你 。
一部通篇都在描述母爱很伟大的电影,却让我看出了背后的不够爱,或者表达爱的方式存在偏差 。这是我无法对这部电影产生共情的最根本原因 。
我知道 , 大多数人不具备心理学知识背景,这个理由说出来很多人会不理解,我会挨很多骂,但骂我之前能否去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再来骂?谢谢 。
本片在电影技术上存在很多不足 。
【你好李焕英电影票房】影像叙事的不足 。电影是不同于小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 拥有比小品丰富得多表现手段——场面调度、光影、剪接、时长可以更长、人物可以更丰富等 。但很可惜,在本片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接近于小品的表现形式 , 镜头语言的匮乏导致本片的电影感不足 , 这也是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是“大号小品”的原因;
人物不立体 。看完电影闭上眼回想一下,整部电影的人物仿佛没有性格 , 冷特、贾文田及一众配角没有性格也就罢了,但贾晓玲的真实性格是什么?李焕英的真实性格是什么?贾晓玲一直在宣泄自己对母亲的愧疚 , 李焕英一直在展示这她“无私”的爱 , 两个人都太扁平了 , 让人觉得不真实 , 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不合格的 。男主沈光林的性格又是什么,一个脑子不好使的纨绔子弟?总之本片对人物的塑造都不甚成功;
剧本存在问题 。为什么贾晓玲是肉身穿越,而李焕英是灵魂穿越?冷特三人组因为一个古惑仔的故事就义无反顾地跟着贾晓玲了?他们和王守峰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愿意替王守峰出头,却又如此轻易地倒戈?既然李焕英是穿越的,那就知道破洞牛仔并不是裤子破了需要补,那她补裤子的原因是什么?千万别说贾晓玲穿越回去至少两三个礼拜了,李焕英没时间、没机会补 。贾文田的突兀出现,在戏剧手法上叫做“机械降神”,是一种编剧偷懒的手法 , 让人十分不齿 。在同一辆自行车上的两个人,被撞后,一个死了,一个毫发未伤 。编剧你能不能出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也许现实中也有这样的奇迹,但影片中你这么处理让观众很出戏 。电影在翻转之前,感觉像一堆闹剧的堆砌,不知道在这些闹剧中间 , 主人公思考了什么,成长了什么,角色之间的感情又递进了什么,反正就是为了搞笑而搞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