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之争是什么事件

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开始 , 满朝文武为了使出身低微、不受宠爱的皇长子朱常洛能被立为太子,以六七位阁臣的离职、上百名大臣被廷杖或降处的沉重代价,前后苦争了15年 , 此后又护卫了19年,朱常洛最终继承了帝位 。史称“争国本” 。
明朝到了万历时,皇权已经萎缩 。皇帝的旨意需要由内阁安排人去执行,假如内阁认为旨意不合适,他们会让皇帝修正或撤回,倘若皇帝坚持 , 他们可能不奉诏 。如果皇帝不顾舆论的压力 , 对朝臣加以惩处 , 则会引得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 。

国本之争是什么事件

文章插图
受惩处者和仿效者会被冠以“铮臣”的荣耀,而皇帝本人却会被视为昏君、君,受到道德上的极度孤立 。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他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具体地执行权力,所以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 , 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 。因此,大臣们并没有去揣摩和迎合万历的意愿,而是舍得以身家性命去和实力远胜于己的皇帝抗争 。
反对皇帝废长立幼的满朝文官们,其实是在维护一种关于接班人的制度 , 一种已经用了几千年、并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 。只有确定了这套制度的效力 , 才能保证帝国权力交接的稳定,其实也就是国家的稳定 。这让宫廷免去夺嫡的纷争和险恶 , 免去最高统治者一时头脑发热胡乱指定接班人的可能 , 免去野心家为政治投机而行废立之可能 。
如果这套体制得以确立并且定型,国家将可以不必在选定继承人之事上消耗过多的政治资源;并且,皇帝对接班人没有了选择的余地,为规避因接班人能力不足给治理帝国带来的不利作用,他会强化对内阁班子的打造和对制度治国的依赖 。毫无疑问,这势必会扩大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弱化皇权 。或许,这是古代中国走上宪政之路的一个起点 。
可惜,这一场争国本,明廷的朝臣们集体表现出的,大约是中国历史上士大夫们最后的一次风骨 。
【国本之争是什么事件】历史争议
曾经为明神宗付出过青春和爱情的郑皇贵妃,一直为后人所唾骂 。即使史学家也未必给予这个悲剧性女人公正的评价 。“女人乃亡国之祸水”,同样是对郑皇贵妃的结论 。在国本之争这个主题上,尚有为数众多的历史研究者,其观点依然站在万历一朝的臣僚一边 。
似乎郑皇贵妃天生就该安分守己地做任人宰割的妃嫔,而不应有做皇后的非分之想;万历皇帝天生就该和王恭妃恩恩爱爱,不应有真正的爱情 。这些有悖常情的论断大多出于一种僵化、保守、人云亦云的思想驱使,无疑有失公允,弄得是非渐已分明的历史 , 再度蒙上了一层难以辨认的锈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