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饭能打包吗

有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叫做“吃不了兜着走”,一说它出自清代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中“不可拿进园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用来比喻受不了或担当不起 。另一说则是出自一个故事 。
相传黄河边有个卖包子的潘姓老汉,因为做包子的技术一流深受百姓喜爱,为了方便食客携带,还专门用白布做了一些小布袋来装包子 。潘老汉去世后,他不思进取的儿子接手了包子店,但是他儿子偷工减料,包子越来越不好吃,好不容易有人来买包子的时候 , 他又努力的想让别人多买一点 。当食客推辞说吃不完时,他立马就说:“吃不了兜着走嘛!”结果大家都不来买他的包子了 。而这句“吃不了兜着走”也流传下来 。

古代吃饭能打包吗

文章插图
不过在以前,是真的可以“吃不了兜着走”的,尤其是从唐朝开始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官员是有“员工餐”的 。只要是长期参加朝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朝”的官员,都会被依照官品阶级安排“朝食” , 然后大家根据自己的品阶聚集在一起,由专门的“服务员”——侍役托盘举案,服侍大家吃饭 。
但是官员的胃口和食量因人而异的,而每个官阶所食用的菜品规格是一致的 , 比如六品到九品官员的“员工餐”标配是五盘菜加一升一合的面以及两升白米、三勺油;而四品到五品官员的“员工餐”则比他们多两盘菜、一升半的酒也、一升二合面、三分羊肉、一升半的酒以及其它 。这么多种类的菜品,对于不同的官员来说,自然有不喜欢吃的菜或者吃不完的情况 。
【古代吃饭能打包吗】吃不完或者不喜欢吃怎么办?如果直接倒了的话,且不说浪费粮食,光是天下百姓舆论的唾沫就要把官员们淹死 。朝廷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实行了分餐制 , 所以面对以上的情况,是允许官员把吃不完或者不喜欢吃的食物“兜着走”的 。
据说在物价飞涨的贞元初年,许多普通家庭都买不到好的东西 , 而“公务员”们的“员工餐”相对来说丰盛一些 。许多官员就会选择把“朝食”省下一些带给家人 。比如一位叫做曹庚倬的河南府兵,就经常将自己的“朝食”省下来带回家给自己的姐姐品尝食用,当时同僚们还嘲笑他过于寒酸,但是在了解前因后果后,都称赞他的行为 。
而这种官员的“食堂制度”便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上位 。国库紧张,为了表示自己节俭躬行,朱元璋取消了官员们吃“朝食”的制度 。又一直到了明成祖朱棣继位,“朝廷大食堂”才有重新开了起来 。
言归正传 , 官员“吃不了兜着走”实则也是珍惜粮食这样的国之根本的行为 。而在民间,虽然没有塑料袋,百姓们有时也会随身准备一块布兜,就像是潘老汉装包子一样 , 便于将零碎的杂物用布兜包起来打个结随身携带 。外出吃饭吃不完的话,就会拿出布兜把吃不完的部分尤其是干粮类的食物打包带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