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晋:唐朝中期宰相,任内谦逊奉职,不与同僚窦参争执

董晋(724年-799年3月13日),字混成 。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中期名臣 。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唐玄宗时,董晋以明经科及第 。安史之乱时,前往彭原谒见唐肃宗,被授为校书郎、翰林待制 。唐代宗即位后 , 董晋随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与回纥和亲,不辱使命 , 完命归朝 。至唐德宗时累官至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 。泾原兵变后,董晋奔赴奉天,被拜为国子祭酒,曾奉命宣慰卢龙、河中二镇 。贞元五年(789年) , 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内谦逊奉职,不与同僚窦参争执 。窦参获罪后,董晋上表辞相,旋即被起用为东都留守 。贞元十二年(796年),出镇宣武军,平定军将邓惟恭哗变 , 以谦谨因循而使骄兵安定 。累封陇西郡开国公 。
贞元十五年(799年),董晋去世,年七十六 。获赠太傅,谥号“恭惠” 。

董晋:唐朝中期宰相,任内谦逊奉职,不与同僚窦参争执

文章插图
人物生平
董晋在唐玄宗在位后期以明经科及第 。至德(756年-758年)初年,唐肃宗自灵武前往彭原,董晋上书谒见,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待制 。又转任卫尉丞 , 又出任汾州司马 。
汾州刺史崔圆升任淮南节度使时 , 奏请董晋以本官摄任殿中侍御史,充任淮南节度判官,旋即回到御史台,仍任本官 。随后接连迁升为侍御史、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等职 。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董晋曾以判官职随同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与回纥和亲 。因不辱使命 , 回朝后被拜为司勋郎中,相继改调为秘书少监、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及左金吾卫将军等职 。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 , 此时刚任左金吾将军不久的董晋因为官廉谨、勤慎而被授为太府卿,又改调为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御史台事 。
此后不久,董晋外任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 。许久后,获加御史大夫 。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发生,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 。乱兵在长安拥立太尉朱泚为主 。朱泚派部将仇敬、何望之进攻华州,董晋弃城奔赴奉天 , 被拜为国子祭酒 。
不久后,德宗令董晋前往恒州宣慰 。回经河中时,节度使李怀光也起兵反叛朝廷 , 并与朱泚相呼应 。董晋在河中对李怀光晓以君臣大义,劝他不要助朱泚为乱 。李怀光听从董晋的劝说,虽不满于朝廷 , 但终不与朱泚相勾结,这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董晋:唐朝中期宰相,任内谦逊奉职,不与同僚窦参争执

文章插图
奉天之难平定后,德宗返回京师 , 董晋迁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后转任尚书左丞,当时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入朝拜相,威权显赫,韩滉仗势陷害尚书右丞、度支使元琇 。朝臣虽然都认为元琇冤枉,但慑于韩滉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董晋挺身为元琇极力辩解,受到举朝称赞 。之后再次担任太常卿 。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 , 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因另一宰相窦参正得宠于德宗,大权独揽,董晋但奉职而已 。窦参专政 , 引起了德宗的猜忌 。唐德宗向董晋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如实作了回答,德宗于是罢免了窦参 。董晋心感到惶恐 , 上疏辞职 。
贞元九年(793年),董晋被起用为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 。
不久,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死,德宗授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宣武节度副大使 。本来李万荣临死前已让同乡亲信邓惟恭接任,这样 , 邓惟恭对董晋的来任非常不满,以至发展到谋图反叛 。董晋得知后捕杀其党羽,囚送邓惟恭到京师,德宗对邓惟恭将功折罪流放汀州,但又怕董晋柔弱不能制御宣武的骄兵悍将 , 调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其司马,管理军务 。陆长源执法严刻,多追究镇兵的往日恶行 。董晋开始支持他,后来见这样不利于与镇兵的关系,就制止他的作为 。董晋又用孟叔度管理财赋 , 而孟叔度为人轻佻,不尊重镇兵,为镇兵所反感,虽然如此,因董晋谦虚谨填,俭约循旧,使镇兵还大体安定 。